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86|回复: 2

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7 19: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ili 于 2018-9-7 20:10 编辑

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
时间:2004-10-14 作者:毛相麟

--------------------------------------------------------------------------------

        2003年9月8日,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全国2003~2004年新学年开学典礼上向全世界自豪地宣告:“在所有国家中,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富国还是穷国,古巴在教育领域中名列第一。”①他的话是有充分根据的。为了证明这一评价,现将古巴与发达国家教育状况的几个基本对比数字列举如下:
  小学入学率:古巴为100%,西班牙等9个发达国家为100%,英国为99%,芬兰为98%,加拿大和美国均为95%,爱尔兰为92%,德国为86%。
  达到5年级的学生百分比:古巴为100%,德国等5个发达国家为100%,加拿大、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均为99%,西班牙和瑞典均为98%,爱尔兰和葡萄牙均为97%。
  小学生的数学成绩(100分为满分,平均数),其中三年级学生:古巴为78.2,日本为77.4,荷兰为59.6,美国为54.6,加拿大为54.4,爱尔兰为53.7,葡萄牙为45.5。
  四年级学生:日本为86.7,荷兰为83.4,古巴为81.6,爱尔兰为71.3,加拿大为70.4,美国为70.3,挪威为63.7。
  教育频道:除加拿大和日本以外,其他发达国家均没有教育频道。古巴除设有两个教育频道以外,还在其他两个全国性频道中每天分别播放10小时和12小时的教育节目。
  在各个教室配备电视机的情况:除古巴以外,其他发达国家均未做到。
  居民人数同教师的比例:古巴为42.23∶1,丹麦为53.6∶1,葡萄牙为54.7∶1,瑞典为55.4∶1,法国为62.7∶1,爱尔兰为64.6∶1,加拿大为66∶1。
  每个小学教室中最多的学生人数:古巴为20人,加拿大、西班牙、挪威和英国均为25人, 丹麦为28人,芬兰、法国、日本和葡萄牙均为30人(德国和美国无全国统一数字)。 ②在一个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发达国家1/10的古巴,教育竟取得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如此成绩,这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出现这一奇迹的原因就在于古巴已经形成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切合国情的、独特的教育发展模式。现将这一模式的形成过程作一历史的回顾。

模式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看,古巴的教育事业起步并不晚,在社会上也较早地出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知识阶层,其中还产生过一些对古巴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就整体而言,革命前的古巴教育事业还是相当落后的,特别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
  早在19世纪后期,古巴的革命先驱何塞·马蒂就指出了教育对民族解放和强国富民的重要意义。他说:“有教养的人民永远是强大的和自由的”,“最幸福的人民就是使自己的儿女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能得到最好教育的人民。”③他还进一步指出,拉丁美洲教育的症结是脱离了农村。他说:“在几乎完全依靠农产品生存的人民中,教育却专门只为城市生活而不为农村生活培养人才”,这是拉美国家所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④菲德尔·卡斯特罗继承和发展了马蒂的教育思想。他在1953年10月发表的《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著名辩护词中,在深刻揭露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剥夺人民的受教育权,致使国家贫困落后的反动政策的同时,公开提出全面改革教育是革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着手解决”的6个具体问题之一。1955年8月,他在墨西哥发表的《七·二六运动致古巴人民的第一号宣言》中提出了该运动的15点革命纲领,其中的第7点就是关于教育问题。他写道,要“改革教育方式”,使教育“扩展到我国最边远的角落”,“使每一个古巴人都能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发展其聪明才智和培养出健壮的体魄。”⑤1958年2月,他在题为《我们为什么战斗》的文献中提出的临时政府的7点行动纲领之一就是要开展大规模的扫盲运动。⑥同月,他在接见美国记者安德鲁·圣乔治时重申革命后要“进行扫除文盲的战争”。⑦应该提及的是,1957~1958年卡斯特罗在马埃斯特腊山上指挥革命战争期间,由于有大量的农民参加起义军,他在组织新战士进行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开设了文化学习课,把两者结合起来。此为古巴革命领导人把新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的最初尝试。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古巴革命的领导人,卡斯特罗早在革命胜利前就已形成明确的教育思想。他不仅把振兴教育提高到强国富民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而且提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和步骤。这为革命后古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也说明了今天古巴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渊源。

革命后古巴教育的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和普及初等教育(1959~1969)革命胜利后,在百废俱兴的情况下古巴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任务和优先考虑的目标。为了提高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古巴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着重进行了3项工作:彻底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开展扫盲运动,普及初等教育。
  (一)改革旧教育,建立新体制。在新成立的革命政府内设立了教育部,直接主管教育改革事宜。随后,在全国和各省、市(县)都设立了教育委员会,由群众组织的代表组成,参与教育改革的领导工作。在革命胜利初期,政府首先下令清除教师中的反革命分子,撤换旧政府任命的学校领导人等骨干分子。1959年9月,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宣布古巴将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然而,教育改革却受到了当时社会上残存的反动势力的多方阻挠。一些教会学校成为散布反革命言论的场所,甚至是反革命分子活动的据点。为了排除改革的阻力,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平等问题,古巴政府于1961年6月颁布了《教育国有化法》,宣布古巴的教育是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工作应由国家负责,规定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平等享有的权利。根据这项法律,政府接管了所有私立学校,将教育同教会分离,对全体国民实行免费教育,从而为普及初等教育,特别是为广大工农群众的子女都能上学提供了保障。1962年2月,政府还颁布了大学改革法。至此,古巴改革旧教育的任务便基本完成了。
  (二)开展扫盲运动。在革命前的1958年,古巴有文盲100万,其中50%在农村;还有半文盲100多万。在一个不足700万人口的国度里,⑧有如此多的文盲显然是对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革命政府在成立初期就十分重视扫盲问题。1959年4月,古巴教育部成立的识字委员会开始组建识字中心和大量的识字班。到1960年年底,已有10万成年人接受了识字教育。这些活动为大规模开展扫盲运动做了良好的前期准备。1960年9月26日,卡斯特罗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古巴在1961年将使所有的文盲都学会阅读和书写。⑨他的讲话标志着扫盲运动的开始。1961年被定为“教育年”,扫盲成为这一年的中心工作。古巴政府继承了游击战争时期的成功做法,即实行“每个识字的人都教课,每个不识字的人都学习”的方针。1960年10月,新的全国识字委员会成立,省和市(县)两级识字委员会也相继成立。在全国各机关团体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下立即着手开展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和进行全国性的文盲调查工作。脱盲的标准定为至少掌握500个单词。为了在1年内完成扫盲任务,政府组织了27.1万人的扫盲大军,其中有由社会各界组成的人民扫盲员12.1万人,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孔拉多·贝尼特斯”突击队员10万人,教师突击队员3.5万人,“誓死保卫祖国”工人突击队员1.5万人,甚至还有一个由拉美其他国家的志愿者组成的拉美扫盲队。⑩这些扫盲队员的年龄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小学生。他们奔赴基层社区和边远农村,同广大的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包教包学,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位于古巴中南部的萨帕塔沼泽地区,1961年4月17~19日是美国雇佣军入侵的地点。那里的扫盲队员在入侵发生后迅速拿起武器加入战斗,同军队一起抗击侵略者,在战斗的间隙仍坚持扫盲工作。有的扫盲队员在边远山区甚至被发动叛乱的反革命匪徒和美国特务杀害。由于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绝大多数文盲接受了脱盲教育。在边远山区有一位名叫玛丽亚·德拉克鲁斯·森特曼纳特的106岁的老妪,年轻时曾是一个奴隶,也参加了识字班,并成为第一批脱盲结业的学生,她受到了卡斯特罗的亲切接见。
1961年12月21日,扫盲运动胜利结束。22日在首都哈瓦那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全国扫盲委员会宣布,1年来的扫盲运动使70.7万人脱盲,古巴的文盲率从革命前的23.6%下降到3.9%,古巴成为拉美国家中识字率最高的国家。(11)会上确定每年的12月22日为“教育工作者日”。
④扫盲运动的创举不仅在古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它对古巴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是在革命政府领导下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和社会大支援,它无论对当时的或后来的革命发展的影响都是深刻而巨大的。
  (三)普及初等教育。革命胜利之初,古巴领导人从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根本目标出发,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发展规划中的优先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古巴领导人抓了两件事:开展扫盲运动和大力发展小学教育(1~6年级)。扫盲运动是针对10岁以上的人群,消除文盲问题可以通过突击性运动在短期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然而要使学龄儿童都能受到基础教育,则需要持续的多方面物质条件的支持。古巴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采取的以下几项重要措施,为保证对学龄儿童的良好教育创造了这种条件。一是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确立免费教育的原则,从而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使社会上所有家庭的子女无论贫富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二是大力增加教学设施。古巴政府提出“把兵营变成学校”的口号,先后把巴蒂斯塔统治时期的69座兵营改建成学校,同时把许多最好的建筑物划归学校用房,特别是在农村山区建立了若干教育中心。三是加紧培养师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有大批知识分子移居国外,其中有不少是教师。在初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师资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古巴政府先后在城乡建立起一批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力量。通过数年的努力,到60年代中期中小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20世纪60年代,古巴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初等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学校总数从1958~1959学年的7 679所增加到1970~1971学年的35 582所,其中小学15 190所,主要在农村;教学人员从22 798人增加到116 787人;注册学生总数从811 345人增加到2 345 188人,其中小学生1 530 376人;毕业学生人数从26 693人增加到135 774人,其中小学毕业生82 332人。(1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小学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到60年代末,6~12岁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6%,古巴的初等教育已基本普及。
  第二阶段:普及初中教育和发展成人教育(1970~1979)
  70年代初,古巴政府在教育方面面临两项任务:一是总结60年代的发展情况,二是提出70年代的规划。古巴的教育在60年代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数量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质量上却并不理想。小学的入学率很高,但毕业率并不高,有不少学生中途辍学,或因成绩不佳而留级,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明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培养方向不对路,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中等教育滞后,成人教育也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卡斯特罗在1972年3月29日至4月4日召开的古巴共青盟二大上发出了“教育革命”的号召,为70年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古巴政府着重抓了3件事:以改革的精神发展中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成人教育系统。
  (一)积极发展中等教育。针对60年代出现的问题,古巴政府在发展中等教育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调整中等教育的布局,大量兴建农村基础中学,实行寄宿制。由于城乡的差别,农村成为发展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民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必须大量建立实行寄宿制的学校。为此,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兴建了大批设备齐全的农村寄宿中学,保证了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这种学校的教学方针不同于一般的普通中学,主要是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既有知识课也有农业技术课,其校办农场的产品价值用作学校的发展经费。这一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到1979~1980学年,已建成农村初中420所,农村高中113所,分别占全国初高中的32%和63%;注册学生中初中生223 364人,高中生61 716人,分别占全国初高中注册生的61%和46%。(13)二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薄弱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革命前的古巴也不例外。60年代,古巴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对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够、学生不愿上职业学校、毕业生不适合工作需要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古巴政府在1975年4月提出的《1976~1981年完善全国教育体系计划》中强调,要“使教育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相一致”。卡斯特罗在不久以后举行的古共一大上重申了这一点。(14)根据上述计划,古巴政府一方面增建由教育部主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自己的技术学校。后者实行边生产、边学习的教学制度,经费由企业自理,主要是利用师生的劳动成果以校养校。全国150家糖厂先后开办了这样的技术学校。(15)70年代以后古巴的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技术和职业学校在1958~1959学年为40所,1970~1971学年增至91所,1979~1980学年猛增至357所,1985~1986学年增至639所;注册学生1958~1959学年为15 586人,1970~1971学年增至27 566人,1979~1980学年猛增至214 615人,1985~1986学年增至307 129人。(16)到70年代末,古巴已基本上普及了初中教育。
  (二)着重提高教育质量。古巴政府根据上面提到的完善教育体系的计划,从多方面提高教育质量。该计划将全国教育系统分为6个子系统,即学前教育,普通科技与劳动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资培训与进修。对每个子系统都制定了完善的计划。一是加强学前教育,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受到至少为期1年的幼儿教育。二是缩短学制年限,普通学校教育由13年改为12年。三是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将小学分为两个阶段:1~4年级为第一阶段,实行教师包班制;5~6年级为第二阶段,实行分科教学。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国语和理科的教学,后者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实行综合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等理科的基本知识。五是增加课堂教学时间,除普通高中外一律不设选修课。六是成立高等教育部(1976年已成立),负责除师范院校外的所有大专院校的领导工作。(17)经过数年的努力,教育质量大为改观。卡斯特罗在1980年年底高兴地指出:“教育水平在继续提高”,“我国教育工作成果喜人”。(18)美国学者豪尔赫·多明格斯称赞道,古巴教育在“70年代质的进步可与60年代继续下来的量的巨大成就相媲美。”(19)
  (三)建立成人教育系统。扫盲运动于1961年胜利结束后,广大脱盲群众面临着巩固学习成果和继续提高文化水平的问题。1962年,政府成立了全国工农教育委员会负责工农成年教育的领导工作。60年代中后期,成人教育的组织系统逐渐形成,教育部成立了成人教育局,各省、市(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然而,由于缺乏具体规划,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倾向:一些人的文化程度提高到6年级以上的水平上,但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仍停留在1~2年级的水平上;学习内容大多限于一般文化知识,缺乏职业技术训练。针对上述情况,古巴政府于1973年决定发起“6年级战役”,要求在“一五”期间(1976~1980)使大约100万劳动者至少达到小学毕业的水平。政府将这一任务委托给工会承办。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技术素质是古巴工会的重要职能。根据古巴的《专业培训法》,职工的技术培训由工会负责。同年召开的古巴中央工会13大为此向全国职工发出号召,从而正式打响了“6年级战役”。(20)数以万计的工人、农民和家庭妇女投入了学习。到1980年,全国6年级的成人毕业生超过90万人,基本上普及了成人初等教育,“6年级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在“6年级战役”尚在进行的1979年,古巴中央工会在14大上及时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新目标,即在“二五”期间(1981~1985)开展“9年级战役”,争取普及成人初中教育。经过努力,在5年中9年级毕业生达到67万多人,“9年级战役”也取得了胜利。(21)全国成人初中教育的普及,为古巴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人才准备了充足的智力资源。
  在两次战役期间,古巴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成人教育体系。具体名称和学习期限如下:工农教育,小学水平,学制为4学期;工农初中,学制为4学期;工农学院,高中水平,学制为6学期;语言教育中心,高中水平,学制为4学期;此外还有夜校、技校等。成人高等教育一般由高等教育部负责。大学中设有2年制短期大学,晚间授课的夜大学、函授大学等,均以成人为教学对象。1985~1986学年,全国共有成人学校883所,教师14 019人,注册学生185 485人。(22)
  第三阶段: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全国教育体制(1980~1989)。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古巴的教育已基本上达到了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受到国际教育界的赞誉。然而,在发展中教育的数量同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再次凸现出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关注。针对这一情况,卡斯特罗于1987年2月提出,应该开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革命”。(23)同年,古巴教育部制订了1988~1992年的《继续完善全国教育制度》计划,对完善教育领导体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师资培训工作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开始实施。到80年代末,提高教育质量的努力取得成效。
  20世纪80年代,古巴已建成了全国性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规模和质量居于第三世界前列,并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古巴的教育体系由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两个系统组成。关于成人教育情况,上面已有叙述,现将正规教育系统的各级教育情况分述如下。
  学前教育。从出生45天到6岁的儿童可以入幼儿中心。古巴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基层组织负责领导这些中心的工作。1989年,有幼儿中心1 072个,教务人员100 236人,注册儿童144 710人。
  初等教育。小学:学制6年,分初小和高小。初小1~4年级,学生一般为6~9岁儿童;高小5~6年级,学生为10~11岁儿童。1989年有小学9 417所,教师71 887人,注册学生885 576人。
  中等教育。中学:学制6年,分初中和高中,各为3年。中学阶段包括不同类型的学校,其中有基础中学、大学预备学校、专业学校、师范学校、技术与职业学校,等等。此外,还有一种相当于初中水平的、学制为2~3年的职业学校,主要招收13~16岁因延误而超龄的学生。(24)1989年有各类中等学校2 175所,教师108 560人,注册学生1 073 119人。
  高等教育。设大学、大学中心和学院(包括师范学院)3类学校,学制一般为5年,医科6年。此外,还有研究生教育。它分两种,一种是攻读学位,设硕士和博士学位;另一种是专业进修,不授学位。1989年有高等院校35所,教师24 499人,注册学生242 366人。
  特殊教育。古巴政府十分重视对残疾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为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了充
分的人力和物力条件。革命前只有4所特殊学校,1989年发展到487所,教师15 141人,注册学生54 402人。
  1988年全国各类学校(包括成人学校)的毕业生有557 488人;1989年全国享受奖学金的学生有574 500人,半住宿生514 303人。(25)第四阶段:特殊时期教育的发展(1990~  )从1989年开始的苏东剧变给古巴带来严重的困难,古巴陷入了经济危机。然而,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古巴政府仍千方百计地保证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转。卡斯特罗曾提出,“一所学校也不能关闭”。  
  (26)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仍维持80年代的水平,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10%左右。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到2001年,教育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1%;2002年,继续加大投入,其支出比2001年又增加7.5%。(27)为了改善教师待遇,政府于1999年决定将教师工资提高30%。由于政府的重视,特殊时期的教育事业虽然遇到种种困难但仍能保持先进的水平。2000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赞扬古巴小学生的语言课和数学课成绩在被调查的13个拉美国家中得分最高。报告再一次肯定了古巴在发展教育方面走在拉美国家的前列。(28)
  2002年年初,古巴政府提出新的改革教育体制的计划。卡斯特罗指出,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一场意义深远和史无前例的教育革命”,它的实现将使古巴人民的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29)这次教育改革被称为“第三次教育革命”,其酝酿时间已有数年之久,并在2002年以前便已作了一些前期准备和试点工作。2001年年年初大规模维修、扩建和新建校舍的工程正式启动。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缩小中小学班级人数,提高教学质量。原来小学和初中每个班平均有30~35名学生,有些地方甚至达到40多名学生,管理难以到位,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教改计划要求每个班缩减为15~20名学生。多年来在小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师包班制,现计划扩大到初中,要求初中教师具有教授各个学科的能力,包干一个班从7年级到9年级的学习过程,直接负责这15~20名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增设职业学校和扩大大学预备学校的规模。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设立社会工作、艺术教练等专业学校,培养急需的中等专业人才。例如,自2000年开办第一所社会工作专科学校以后到2003年7月为止,全国共培养出14 570名社会工作者,充实到基层,从事社区工作。(30)为了更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育部决定将一些中等学校改为大学预备学校,加强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指导。
  (三)提出普及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经过40多年的发展,提出这一目标的条件已经成熟。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以下新的措施。一是扩大大学招生人数,增加专业,提高大学教师水平。二是建立大量的教育中心,到2002年9月,这样的中心已发展到13 343个。(31)具体做法是,吸收在职人员和中学毕业生先进行短期培训,然后开始一面学习大学课程,一面工作。例如,2003年1月开学的赫苏斯·加拉伊教育中心开设了8门学科,吸收了1.2万名青年人;(32)三是在全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人人上大学”节目,教授大学的各种课程,这个节目面向全社会。
  (四)大力培养师资,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各个层次的教育都将有很大的发展,而且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师资短缺问题就更为突出。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除扩大师范院校的招生人数外,还组织各种短期师资培训班,结业后及时输送到所需要的学校去。经过努力,全国教师总数从2000~2001学年的178 522人增加到2002~2003学年的222 286人。(33)
  (五)发展计算机教育和电化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从2001~2002学年开始,在各级学校中(包括幼儿园)均开设了计算机课,使所有学生都能学习计算机技术。在这一学年中,向全国的学校共增拨了44 790台计算机,新培训出计算机教师1.2万人。与此同时,加强全国的电化教育。教育电视台设两个演播室,其中一个教授大学课程,另一个教授小学至高中课程。此外,在两个全国性频道中还每天分别播出10小时和12小时的教育节目。2003年,古巴已实现全国各类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配备电视机。
  可以预料,第三次教育革命的胜利完成将使古巴教育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先进水平,并将再一次创造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古巴教育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其原因在于古巴已形成了本国的教育发展模式。现将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概括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实行免费教育。古巴领导人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革命的主要目标之一,教育成为政府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考虑。不管经济情况如何,政府都保持对教育的充分投入,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即使在内有经济困难、外有军事威胁的1990年,古巴的教育经费也比军事开支多1倍。(34)在革命后的40多年中,教育经费不断增长,从1959年人均12比索增加到2001年人均212比索;2002年教育经费为31.21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35)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持续的大量投入,要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
  在古巴,教育是国家的事,一切教育费用都由国家包下来,40多年来始终不变。革命胜利后,为了尽快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古巴政府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开展扫盲运动,扫除文盲;二是大办学校教育,使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能上学。但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使他们都能上得起学。革命前,广大贫苦的工农群众由于经济原因无法送子女上学,革命后在短期内还不能改变他们的经济状况。因此,古巴领导人在国家财政还很紧张的革命胜利初期便毅然决定对各级教育都实行免费,从而使全体公民在享有受教育权方面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一政策是古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全社会都在办教育。古巴宪法规定,“国家鼓励公民通过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和文化政策的落实。”(36)古巴政府动员全社会参与办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突击性运动,二为经常性工作。关于突击性运动,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大规模扫盲运动,参加者多达27万多人,来自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又如2001~2002学年的大建校舍的运动,参加者数千人,教职员、学生、保革会成员中均有志愿者参加,历时1年零8个月,仅哈瓦那一地就改扩建了779所中小学校舍。(37)经常性工作则是政府将某一方面的教育任务委托给有关的群众组织来承办。如将职工教育委托给中央工会来办;将幼儿教育委托给妇联来办。一些组织还有自己的学校教育。如古巴共产党有各级党校,军队有各级军校。此外,许多行业中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培训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为鼓励广大职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政府的政策是将学历同工资挂钩。由于各群众组织和机关团体广泛参与办教育,各类各级学校数量很大,全国每2.83个人就有1个人在上学,(38)古巴堪称为一个学习型社会。
  (三)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古巴教育取得巨大的成绩是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而拥有这样的教师队伍又应归功于领导人的重视。正如卡斯特罗所说,政府“对培养教育人才的工作一直是特别重视的”。(39)在革命胜利后的十几年中,随着学校的迅速增加,教师队伍也迅速扩大:从1958~1959学年的22 798人增加到1975~1976学年的167 006人,(40)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然而,在教育大发展的形势下,教师水平的提高却跟不上。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师资发展计划的重点便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提高。其措施主要有二:一是大量兴建师范院校,以正规师范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二是以多种形式培训在职教师,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使他们早日成为合格的教师。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是,古巴从80年代起就已拥有一支数量和质量均堪称一流的教师队伍。到90年代,古巴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大多数教师都已具有大学水平,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小学教员拥有硕士学位,数以千计的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还需指出的是,古巴的教师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广大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是古巴教育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习与劳动相结合。这是古巴教育的一个特点和突出的成就之一。古巴宪法规定,教育的基础“是学习与生活、劳动和生产的密切联系”。(41)古巴领导人认为,实行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为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马蒂关于应如何教育古巴后代的理论付诸实践。(42)这一原则从革命胜利后的初期起就开始试行,到70年代已在所有学校中普遍推广。其基本做法如下。一是在城区的各类各级学校中专门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连幼儿园儿童和神学院学生也不例外。幼儿园和小学一般都建有专供学生劳动的小菜园;各类中高级学校则建有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城区的中学生每年有30天至7周到农村劳动,参加收获甘蔗、咖啡、烟草等农作物的田间作业。二是从70年代初起在农村中建立了大批农村基础中学,这种中学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制。学生参加劳动的目的除为了从小培养他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外,还可用他们的劳动成果来为支付教育经费贡献力量。这些农村中学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有些学校还能自给有余。卡斯特罗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发达国家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的惟一途径。(43)
  (五)目标远大,勇于创新。回顾古巴教育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打基础开始,稳步推进,经历3次重大改革,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新目标,直到近年来提出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宏伟计划,这使古巴的教育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而且还具有十分坚实的发展基础。古巴在发展教育过
程中,努力探索切合本国国情和社会需要的途径,勇于走出一条新路。例如,针对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的倒金字塔和重文轻理等),古巴政府首先发展基础教育和着重发展理工学科,使教育结构逐步合理化。又如,为满足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为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特别重视发展成人教育,等等。古巴在发展教育过程中还注意吸收别国的先进经验。例如,70年代从民主德国引进全套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后来在特殊教育中试行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同班共学的“混合教学法”,等等。70年代和80年代,古巴每年都派出数以千计的留学生到苏东国家学习。古巴还拥有庞大的教育研究机构。几十年来,古巴同国际和地区性教育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交流经验,完善自己,使古巴的教育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发展。
(六)强调政治思想教育,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古巴宪法规定,国家教育政策的原则是“促进对新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并培养儿童、青年和成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古共党纲也在教育方面提出,要“全面造就高质量的人,社会主义的人。”(44)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下一代培养成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对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古巴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少年先锋队员联盟、大学生联合会和中学生联合会等组织的作用,使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特殊时期,卡斯特罗建议,把马列主义课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中,以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45)在整个特殊时期,政治思想教育比过去更为加强了。
  综上所述,古巴的教育发展模式是一种由国家主办、全社会参与、同劳动相结合、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模式,正是这种模式把古巴的教育推向世界第一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模式的核心和本质就是社会公正原则,也就是保证所有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为此,政府的一贯政策是向农村、向低层、向困难和弱势群体倾斜。例如,为了保证小学年龄段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居住极其分散的山区的少数农户的子女仍能接受正常的小学教育,即使那里只有一个学生也是如此。这种“一个学生的学校”在全国竟有93个。又如,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计算机教育,对无法通电的2 368个边远山区的学校,政府给它们配备太阳能发电设备,以为计算机提供电力,对其中的93个“一个学生的学校”也不例外。(46)种种事例表明,古巴的教育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又是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总原则的生动体现。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oardid=1&read=1
2感谢自控所团委捐赠电脑.JPG
2范理事长和县残协领导为基地挂牌.JPG
张俊杰先生与中航自控所团委合作.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9: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瓦那大学创建于1728年,是古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大学,也是拉丁美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哈瓦那大学的主要学术机构有:

  药物学与食品学院、经济学系、财政一会计系、地理系、物理系、控制论与数学系、生物学系、法律系、心理学系、艺术与文学系、哲学与历史系、新闻系、外语系、高等社会研究系、化学系和自学指导系。

  上述院系除开设本科生专业外,硕士生专业达25个。

  哈瓦那大学十分重视艺术与美学教育,此项工作得到了其他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积极支持。

  该校有7个被古巴科学院认可的科研机构,它们是:材料与试剂研究所、海洋研究中心、人口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中心、自然科学研究中心、合成材料研究室和国家植物园。

  另外7个研究中心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指导技术研究中心、古巴经济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中心、政治研究中心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9:58: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学生赴古巴留学的入学条件

  1. 选修西班牙语语言学习,年满16岁,不论学历,身体健康,品质优良。

  2.攻读学士学位,必须是高中毕业生(或中专、职高),身体健康,品质优良(提供毕业证、成绩单的中西文公证书)。

  3.攻读硕士学位,必须大专(或本科)学历,身体健康,品质优良。(提供中国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大专(或本科)学习成绩单中西文公证书)。

  4.中国西班牙语的大专毕业生或结业生在古巴大学学习一年西班牙语后,可根据水平在维亚克拉拉教育大学插班进入大学学习,取得本科文凭。

据8月7日从青海省教育厅外事处获悉,从今年起,该省每年将从高考成绩达到二本线以上的考生中选派30名高中毕业生到古巴免费留学,目前报名工作已经开始。

  据青海新闻网报道,根据中国政府和古巴政府间有关协议,2006/2007学年度,古巴政府向中国提供培养中西部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西班牙语和相关专业的奖学金,选派符合条件的青海省青年学生赴古巴留学。其中选派留学人员分两类,第一类是赴古巴先学习一年西班牙语合格后进入古巴名牌大学选学医学、护理或西班牙语本科专业,时间为5至6年,选拔对象为全省今年高考文、理科成绩达到二本线以上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计划招生是20名至25名。第二类是赴古巴学习西班牙语,时间为1年,选拔对象为本、专科毕业生,计划招生5人。

  青海省教育厅外事处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选派的留学人员在古巴学习期间的学费、食宿费、医疗费、生活零用费由古巴政府提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4-19 22:52 , Processed in 0.0269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