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3|回复: 4

“校企合作”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30 07: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企校合作”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企校合作”概念是怎样产生的?
[提问]在1996-2005江苏教育学者网上发起讨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得到许多论坛海内外朋友和学者支持和讨论。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企校合作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已经成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普及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企校合作,请提供企校合作酝酿和产生过程。
[答复] 1996年时在江苏扬州石化公司,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先生,目睹中小学生每年辍学400多万十分焦虑,于是向国家教委王明达副主任写信,撰写文章建议国家教委创办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半工半读学校是我国失学青少年的希望》转基础教育司各处室传阅并复信“以做今后工作参考”。
2001年7月6日赴汉城出席第11届世界比较教育学术大会,向秘书长马克.贝蕾和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主任周南照教授,介绍新型半工半读教育救助失学青少年计划争取支持。会毕归国直达西安与西安植物园秦官属教授畅谈构想,得到秦教授大力支持随即拟定方案广泛宣传。2002年应邀出席北师大“世界比较教育论坛”,得到唐山朋友李良、刘炳星和北师大博导郭齐家教授帮助,向全国人大和政协提交《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议案,继在强国论坛、中华网论坛、虹桥论坛、(苏州)教育在线论坛、千乡万才论坛、中国教育在线论坛、人民教育杂志论坛等国内外数十家网站论坛展开讨论。
   2002年3月28日张俊杰先生撰文,在《西部农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一文中,阐述了高等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当代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科研和生产发展的智力加速器,从而必然出现生产企业、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社会生产新机制。高等教育中的教学直接为生产和科研服务,在生产和科研的实践过程中组织教学。高等教育可以支持企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可以同社会签订科研课题研究合同,也可以独立兴办技术咨询和科研开发的公司。十分清楚,这种新机制的高等教育,正是新时代高层次的半工半读学校,她必然造就成千上万的富于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他们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2003年应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梁敢会长之邀,与国内外朋友讨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广泛讨论推动试点存在困难和解决途径历时一年。国内外朋友群策群力,志愿者周忠民、韦小宝、巩玉新、张春普积极联系,先后与河北定县晏阳初乡村学院、安康涉外旅游学校、广州潮汕职业学院、山东烟台工商管理学院,商洽开展新型半工半读试点。
在虹桥论坛讨论中,2003年5月25日张俊杰先生答复小杨老师提问,撰写文章《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可行性答问》,文中首先说明“这些地区地广人稀,失学生和贫困生分布面很广,不可能就地建校半工半读,加之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差,实现自力求学谈何容易?也正是从这些情况出发,我们才提出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改革方案,实行'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四个月’的新学制,学生分班轮换每学年在校学习两个学期,并在校内外参加生产一个学期。这样,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就打破了贫困地区的地域局限,可以选择交通方便、资源丰富,而又靠近市区的地方建校,把附近甚至偏远的失学生和贫困生集中起来,组织他们'劳学结合,以劳养学’,培养他们'互助合作’与'自理、自立、自治’的现代意识”。
在理论和实践探讨过程取得共识,在西部农村筹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学校没有力量附设校办工厂,附近也没有可以接受半工的企业,成为偏远农村山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产生和发展的最大障碍。鉴于西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长期政策结构性导致巨大差距,一生守候朋友提出跨地域合作进行半读与半工的建议,台湾朋友和台中师大黄嘉胜教授介绍了台湾平民教育行之有效的“建教班”模式。于是撰文《建议政府提倡:为农民脱贫致富普及职业教育创设新型“建教班”》,在农村职业教育严重滑坡的情况下,如果实行1学年3学期轮流学习和生产的制度,也可以远距离把城乡学校同企业连接起来,使“建教班”成为农村家庭贫困孩子“上得起用得上”的学校。这是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基础工程,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应该成为我们政府一项首要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恳切向政府呼吁:推动城乡学校同企业合作,为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创设新型的“建教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2004-2005年先后赴陕南、新疆寻找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合作办学机会,先后向汉中和南郑宣传半工半读自力求学理念,向教育部门提出申报筹建半工半读学校的支持。
互联网搜索,最早使用“校企合作”这个词组的是2004-4-13--2004-4-20,在“社会进步主义研究中心”论坛的讨论中,[yili]说:“如果大家都形成共识,在各个论坛展开讨论,都来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互利,证明其必要性、可能性和优越性,必然产生巨大舆论力量和氛围,从而推动两会重视和政府制订相关鼓励政策。世界进入学习型社会,企业需要的不是自己办学校,而是与学校建立合作互利关系。国企分离办学职能误以为不需要教育,各类中职教育滑坡好象与企业无关,政府也熟视无睹没有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台湾“建教合作班”的长期实施,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校企合作的现实可行”。企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是同一概念不同情景的称谓,其本质含义和适用范围相同。一般来说,学校提出与企业合作,多用校企合作的称谓;企业提出与学校合作,多用企校合作的称谓。
江苏石油教育基地张俊杰先生2004年9月24日致信国务院,我们恳请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尽快审议我们的提案,制定鼓励各行各业扶贫助教的政策措施,让海内外奉献爱心的热血青年报国有路则不胜感激!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发文各地各校积极响应,山东省企校合作率先行动,大专院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企校合作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2010年4月,俄罗斯发布第218号联邦政府令,宣布设立“企校合作”专项(全称为“关于遴选实施高科技生产综合项目的单位并给予资助的公开竞标”),以推动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协调合作。
综上所述,就企校合作概念和定义简述如下:
企校合作概念,是在2002-2004普及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大讨论,鉴于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结构性差距,为推动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试点救助失学青少年,引进台湾平民教育建教班(建设与教育合作)模式,建议政.府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半工半读自力求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道路。在职业教育大讨论中,首先使用“校企合作”新词组,并逐步形成社会共识的职业教育新概念。
为此,企校合作定义:通过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协作办学或者项目开发,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半工半读自力求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道路的新模式。
附件:
西部农村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出路
http://bbs.hsw.cn/read-htm-tid-2051330-page-e-fpage-283.html
建议政府提倡:为农民脱贫致富普及职业教育创设新型“建教班”
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82394-1-1.html
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可行性答问
http://bbs.news.qq.com/t-347330-1.htm
千乡万才论坛2004年关于企校合作的讨论之一
http://www.mala.cn/thread-742575-1-1.html
在'农民之子'论坛的讨论:
http://www.crdpa-bnu.org/forums/ ... yID=1142&skin=1
在“社会进步主义研究中心”论坛的讨论
http://www.21newedu.com/forum/di ... ID=2569&ID=2569
海峡两岸教育学者的友好协作 http://bbs.cnhubei.com/thread-297316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07: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篇校企合作的文章

——现代化的途径:校企合作的成功实验!

(首篇校企合作文章)2004-06-05 06:57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337746

位于上海市西南,濒临紫竹科技园区 ,坐落于上海市香樟景观一条街的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3年。自建校初始,学校始终把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需求,懂理论、会实践的机电技术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一批批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1958年10月,国家主席刘少奇亲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改革成果。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复校以后,学校重振雄风,励精图治;198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单位,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加大了改革力度,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成为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学校,同时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重点建设学校。

1958年1月,《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在全国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指示,并发表社论。上海电机厂与我校(的关系亲如兄弟。他们上下一致帮助我校生产上马,在转产单项产品的同时,把这项产品的图纸、半成品及工、模具等全都转给我校,还经常作出技术指导。当时我校的生产机床是第一流的,我校的教师、学生早就迫切希望能通过实际生产增强动手能力,实习工厂的老师傅更认为这些机床不从事生产是极大浪费。

另外在1957年,我们接受群众意见向上海电机厂购买了100台电动机的零部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装配、测试,虽然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但也经过了一次实际锻炼。三月初,我们动员开展勤工俭学,学校正式宣布开工并宣布了生产计划及措施,引起了群众一片欢呼。上级的支持,兄弟单位的帮助和学校自身的积极性,这三股力量相结合就会创造奇迹。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大体完成了从实习型工厂改变为生产型工厂的转型工作,这包括调整机构,添置设备,准备图纸及工艺装备,配齐原材料及大量的运输工作等等;同年五月,学校生产出首批产品100台电动机向领导部门报喜。

1958年10月26日下午2时许刘少奇主席来到我校,同来的有胡乔木同志等随行人员,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国及有关主管部门领导都陪同前来,一共二十多人,由当时上海市中专党委书记张超及我负责接待。先参观工厂,后到会议室听取我的汇报。当我提到我校学生实行半工半读时,刘主席说:"到了共产主义也是这样,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要现在那么长,多下来的时间就用于学习。整天工作,手疲劳,整天学习,脑子疲劳,半工半读可以相互调剂。"

当时上海市电机局长肖卡提出打算把我校与上海电机厂合并办人民公社时,刘主席说:"不要并,那边是电机一厂,工厂办学校;这里是电机二厂,学校办工厂,都要试验,'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为了解释什么是"学校、工厂合一,"刘主席说:"你们这里是学校,又是工厂",又指着我说:"你是校长,又是厂长。"又指外
面教室说,"他们是学生,又是工人。"。当我汇报到开展勤工俭学后学校有很大收入,预计今年利润可以超过100万元时,刘主席说:"他们学生是否知道?"我说:我们把整个计划和完成情况都告诉每一位教工和同学,共同为实现今年目标而奋斗。刘主席说:"他们知道学校赚这么多钱,没有提出什么要求,这是很好的态度。愈是这样,领导愈要关心他们,可以是读书不要钱,吃饭不要钱。还可以发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还可以一年吃几次肉,大家高兴高兴。"最后,刘主席肯定了我校勤工俭学经验,并再一次叮嘱要进一步试验"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

刘主席的到来,给全校师生极大鼓舞。学校党委根据当时情况,确定了全年生产任务,完成后的利润达165万元,相当于1957年全年经费55万元的300%。1959年,继续沿着刘主席指示的道路前进,当年生产的电动机总量以千瓦数计算超过了1949年全国生产的电动机千瓦数。我校为了试验"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逐步实行每个专业科都有一个相对应的生产车间。电机专业科也是生产电动机的电机车间,工电专业科是生产龙门刨开关屏等的工电车间等等。由于学生成了"工人",应当给一些"工资",除了读书、吃饭不要钱外,书籍也免费供应,理发、洗澡也免费,每年发两套工作服和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还对每个学生发放津贴,低年级学生每月2元,三年级3元,四年级4元。在学校下放地方后,从1959年到1962年四年没有要过财政拨款,还每年上交10万元。扩建了厂房及教室,添置了很多设备,成倍地扩大了生产规模。

(根据当时上海机电技校严雪怡回忆和学校资料yili剪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22: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
轻风一缕
工学结合
2011-03-28

一、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相关概念主体性的比较
  “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均是主谓结构,属主谓词语。“结合”和“合作”是谓语。谓语的动词词性决定了动词“结合”、“合作”的主语必须是双主体。“产学研”、“产教”、“工学”、“校企”是主语,在这些主语中又存在着并列关系,即“产”与“学”或“学研”并列,“工”与“学”并列,“校”与“企”并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主语是双主体。这些概念的双主体性体现出他们的词面义与整个词义的同一性,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他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第二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工读交替”也是主谓结构,主语中存在并列关系,但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即学生工作和读书交替进行,因此概念的主体只有一个。即学生。“半工半读”概念的结构与上述其他概念不同,是由两个动词构成的动词词语,含义是边工作边读书,或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读书,
打开APP阅读全文
它的主语只能是学生。所以,“工读交替”和“半工半读”这两个概念均是单主体概念,它们虽然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同一性,但只具有第一层含义。即生产或工作与学习相结合,不含有对象结合的意义,是“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下位概念。
(二)国外相关概念的比较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化进程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各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经过长期的锤炼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体现在培养模式的称谓上也不尽相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是有区别的近义词语。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初源于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计划.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美国于1962年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1963年在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1965年在《1965年高等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并且推动了世界合作教育事业的发展。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简写为WACE)的成立,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ACE)定义“合作教育是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因此,“合作教育”这一概念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项教育政策或教育形式,是比美国“合作教育”更为宽泛的概念,具有更大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从这一点上来说,上述这些概念又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同一性。
(三)国内相关概念的比较
  近义词语是同义词语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常通过词面义来揭示语义间细微的差别。它表明了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正是这样一组近义词语,它们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近义词语,且在不断地补充着新的内容。因此,对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不能片面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应注意语义上细微的区别,动态地理解和使用概念。
1.我国教育政策中相关概念的纵向比较
  教育政策是政治实体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各类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我国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下.教育政策更能集中体现出不同发展时期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因而搜索教育政策文件可以看出有关概念使用的变化过程,找到这些概念称谓的内涵。在1957年至2005年的有关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最早出现“工学结合”一词的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文件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此前,自1957-1990年的政策文件中一直使用“半工半读”。1991年以后至2005年初职业教育围绕“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进行积极探索,实行校企合作。2005年2月28日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也只提到“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基本未再提及。至2005年3月2日,周济部长在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除强调“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外。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时,又一次提到“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同年8月19日召开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专题会议上,周济部长讲到“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从政策文件中的概念使用可以看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些概念的使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不是彼此完全相同的概念,在使用时是有一定区别的,不加区别地将这些概念相互通用或替换使用都是不恰当的。
2.学术文献中相关概念的横向比较
  通过文献的查找看出,“产学研合作”系由国外的“合作教育”演变而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三次易名而定,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产学研合作”主要在高等教育中使用,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产教结合”则主要使用在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使用较多、且代表一定学术水平的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基本原则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主要是职业学校与产业结合或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能.适应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基本原则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这两个概念都侧重于目标描述,指出了合作和结合的对象、强调了范围,指明了“工学结合”是“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的下位概念。是实施途径和方法,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规范性。此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国家一贯的重要思想,职业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服务一体化,是我国职业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新体制。它把人才培养、生产经营、科学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相互结合,彼此促进。其核心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简称‘产教结合’”。这种界定更体现出“产教结合”概念的宏观性。
  多数文章在应用“校企合作”时是在学校层面上来进行定义的。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依托企业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校企合作”是“产学研合作”或“产教结合”的下位概念。也有少数人认为是与“产教结合”或“产学研合作”同位的概念,这种观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半工半读”在文献中使用最多的是六、七十年代。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这样定义“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教育大辞典》中定义为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也是学生参加一定劳动、挣钱读书的求学方式。王华柯认为:是由厂矿、企业、公社主办,或在中等技术学校、大专院校附设半工半读班,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一部分时间劳动。学习内容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可以看出“半工半读”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边工作边学习。二是为学习而工作。“工读交替”是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被安排到企业、机关等现场实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习时间、次数各异、水平不同,是一种教学形式,概念的操作性大于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属于微观层面的概念。
  在文献中找到“工学结合”的直接定义是困难的,但各种论文在提到“工学结合”时都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能查到的是“工学结合是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且把“工学结合”列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七个要素之一。马树超提出,“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周济强调,以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强调工学结合中要让学生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在“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定位于操作层面的概念,是位于“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概念之下、与“校企合作”同位、与学生顶岗工作或实习有关的概念。
  二、工学结合概念的定位
  由上述概念的比较,可以找出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其次,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特有的称呼。产学研合作适用于高等教育,尤其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适用于职业教育,尤其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二者都是基于教育体系层面的宏观概念。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是两种较为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基于操作样式和实践规范的中观概念。半工半读和工读交替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两种方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层面的微观概念。第三,合作教育是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最上位概念。第四。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和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都是合作教育在各国的具体体现,是相对于合作教育次一级的概念。第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也由抽象到具体、由宏观到微观逐渐深入,在概念的使用上表现为由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变化,因此工学结合正是职业教育在探索产教结合过程中需要充实更多实质性内涵的概念。下图表示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
当然,上述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比较。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概念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因此。这种概念的顺序排列是相对的、动态的,不是绝对的、静止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依据使用的特殊环境和条件,选择不同的概念,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加强概念的规范使用。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这种教师的主要特点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具有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背景、经验及表征其水平的专业技术职务(如技师、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这种教师的基本判定依据是同时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相应行业专业技术职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1 22: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辦好半工半讀學校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六日)

        2004年05月26日10:54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我先讀三段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話。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雖然工廠法規定的教育條款大體說來是貧弱的,但是它還是把小學教育當作勞動的強迫性條件來宣布了。這個條款的成功第一次証明了,有可能讓教育和體操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從而也有可能讓體力勞動同教育和體操結合起來。工廠視察員在聽取學校教師的証言之后,發覺工廠兒童和正規日校學生相比,雖隻受半數時間的教育,但學得的東西是一樣多,並且往往更多。‘事情是簡單的。

  他們雖隻半日到校,但他們總是覺得新鮮,並且幾乎時時准備並且願意接受教育。一半時間勞動一半時間上學校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為休息和鼓勵。因此,這種制度,比繼續不斷隻搞一項的辦法,對兒童來說是更適合得多的。一個從早晨起一直坐在學校的兒童,特別在暑天,不能和一個從工作下來,心情愉快活潑的兒童競爭,乃是當然的事。’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西尼耳1863年在愛丁堡社會科學大會的演說中,找到更多的例証。在那裡,除了別的,他曾說到,上層和中層階級兒童的單方面的,脫離生產的,漫長的受業時間,徒然增加教師的勞動,同時‘教師又不僅無益地,並且絕對有害的浪費兒童的時間、健康和精力’像歐文詳細說明過的那樣,未來教育??這種教育對一切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都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增進社會生產的一個方法,並且是唯一的生產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方法??的胚牙,就是從工廠制度發芽的。”

  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說:

  “正是由於這種工業革命,人的勞動生產力才達到了這樣高的水平,以致在人類歷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創造了這樣的可能性:在所有的人實行合理分工的條件下,不僅進行大規模生產以充分滿足全體社會成員豐裕的消費和造成充實的儲備,而且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交際方式等等??中間承受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並且不僅是承受,而且還要把這一切從統治階級的獨佔品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財富和促使它進一步發展。關鍵就在這裡。人的勞動生產力一發展到這樣高的水平,統治階級存在的任何借口便歸於消滅。

  為階級差別辯護的最后理由總是說:一定要有一個階級無須每日疲於謀生,使它能為社會從事腦力勞動。這種一向都找到過不少歷史理由的廢話,已經被近百年來的工業革命一下子永遠根除了。統治階級在存在,日益成為阻礙工業生產力的愈來愈大的障礙,同時也成為阻礙科學和藝術發展,特別是阻礙文明交際方式發展的愈來愈大的障礙。

  從來也沒有比我們現代的資產者更不學無術的人了。”

  列寧在《民粹主義空想計劃的典型》的說:“尤沙柯夫先生根據的原則是:中學同時應該是農庄,應該靠本校學生的夏季勞動來維持。這是他的計劃的基本思想。尤沙柯夫先生認為:‘這個思想的正確性是無可懷疑的。’我們也同意他的說法,這裡的確有正確的思想,不過不能把這種思想硬套在‘中學’上面,硬套在用學生的勞動可能‘抵償’中學的經費這一點上面。這個正確思想就是,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這個思想還是偉大的老空想家們提出來的﹔‘學生們’也完全贊同這個思想,並且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原則上並不反對婦女和少年兒童從事工業勞動,認為完全禁止這種勞動的企圖是反動的,他們只是堅決主張這種勞動必須在完全合科衛生要求的條件下進行……“為了使普遍生產勞動同普遍教育相結合,顯然必須使所有的人都擔負參加生產勞動的義務。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吧!可是事實並不如此。我們的‘民粹主義者’對這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的確應該規定體力勞動的義務是一個共同的原則,但這決不是為所有的人規定的,而只是為窮人規定的。”

  我們的國民教育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全日制﹔一種是業余教育﹔一種是半工半讀、半農半讀。全日制的學生也要參加一些勞動,即便參加一些勞動,也還是全日制的。

  你們教育部所說的“七一”制或“六二”制,即佔用一兩個小時的生產時間來讀書,還不能算半工半讀,應列為業余教育的范圍。現在正在試行的隔周輪換、隔雙周輪換、隔三天輪換等辦法,都屬於半工半讀形式,都應該試行。

  但最好的形式是半天勞動、半天讀書,因為半天真正勞動、半天真正讀書,對勞動,對讀書都有利,對人的身體也最有利。這種真正半天勞動、半天讀書的制度,是馬克思從一個工廠視察員那裡發現的。那個視察員發現工廠兒童和正規日校的學生相比,雖隻受半數時間的教育,但學得的東西是一多,並且往往更多。這種一半時間勞動、一半時間上學校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為休息和鼓勵。

  那個視察員在報告中還說,連一個工廠主資本家,也希望讓他的兒子有勞動和游戲來調劑他們的學校功課[153]。

  以上這三種形式,是講我們的國民教育,干部教育、訓練班等在外。

  關於半工半讀學校要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毛主席講過,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我們就是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科學知識、有技術、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新型勞動者。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到能當干部、當技術員和當工程師的水平,但是也要能當工人、農民。

  要能上能下。當然,現在我們的知識分子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今后還應多培養我們所需要的知識分子。

  在城市辦半工半讀學校,中央各部應該有計劃地統籌安排,逐年增加一點,不要盲目地一下子發展太多,以免被動,因為我們所需要的工人,每年也只是那麼多。

  城市為農村培養機器修理工、電工,農村很需要,木工、瓦工等各種手工業工人,農村也很需要。現在城市手工業已經是工廠手工業了,一個人是不能單獨生產的,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城市為農村培養的各種技術工人要能夠單獨工作。城市培養的各種技術人員如果下鄉,也要讓他們學點農業,使他們不僅能做工,而且也能種田。將來農業實現“四化”[154],需要大量技術人員,城市應該為農村輸送這種人材,但也要隨著需要和可能逐步地輸送。辦法是兩種:一種是把學校辦在農村,招收城市學生,在那裡既可以勞動,又可以讀書,畢業了就在當地分配工作。

  這樣,他們既會農業勞動。又有文化、技術,農民歡迎,他們也安心。我們在鄉下辦學,可以招初中畢業生,也可以招年齡大的高小畢業生。一種是學校辦在城市,面向農村,畢業后上山下鄉。不過這就有勞動基地問題,也有個勞動習慣和農業知識問題。總之,最主要的出路,還是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究竟怎樣辦好?請同志們討論一下。

  現在試行的半工半讀已經有幾種形式了,我提議再補充一種“四四”制的形式,這是廠校完全結合的形式,工廠即學校,學校即工廠,要勞動就真正勞動,要讀書就真正讀書,我們就要試行這種勞動和教育相結合的制度。希望各部試驗一下。一個部可以試辦兩三所這種學校,最好在新開工廠試驗。這樣的工廠不要辦得太大,搞幾百人、千把人就行了。例如,辦五百人規模的新廠,其中有一百個老工人是八小時制發工資的,另外四百人,可以招收八百個學生實行“四四”制,不發工資。這樣,扎扎實實勞動四小時,又是兩班倒,恐怕比一個人連續勞動八小時的勞動生產率要高一些。老廠有條件的也可以試辦。究竟如何?你們可以試驗一下。

  城市普及初中,還是提全日制和半工半讀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城市全日制初中、農村全日制小學,不要提停止發展,這一條路不要堵死。現在我們一方面搞半工半讀,一方面搞全日制。全日制學校有些要改一部分,有些還可以再發展一點。高小畢業年齡太小,還不是勞動力,所以還是要這些孩子讀完初中,初中畢業生就可以上山下鄉了。

  初中學生因年齡還小,勞動時間不能太長。學習和勞動的結合,基本上是兩種方法:一種是能結合專業的勞動﹔一種是不能結合專業的勞動。例如在人民大會堂的服務工作,以及掃馬路、背大糞等等,就不能結合專業。能結合專業勞動的最好,不能結合專業的,也要參加勞動,鍛煉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

  半工半讀也要辦大學。辦半工半讀的高等學校,可以招收高中畢業生,或者招初中畢業先讀兩年預科,再上四年本科。

  學生畢業后,可以留在本廠,也可以分配出去﹔可以當工人、農民,也可以當工程師、技術員。即使當工程師,也不能全脫離生產,是半脫產工程師。我們說不包畢業生分配,是不包光當腦力勞動者。大學生種地、做工都不能算失業。今后教育大發展,大學畢業生不能都當技術員、工程師。我們辦了半工半讀高等學校,就可以使我們的教育銜接起來,逐步形成體系,逐步定型。

  城市職工的業余教育,一定要重視。現在已經在試行的“七一”制、“六二”制或五好職工、班組長集中短期訓練等辦法,都屬於業余教育范圍,不能叫半工半讀。不要把半工半讀制度的內容搞亂了,不要濫用半工半讀名詞,因為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內容。

  農村半農半讀比較好辦一點,城市半工半讀就復雜得多了,現在還正在摸索中。就整個教育制度來說,我的意見還是堅持五年試驗,十年推廣,不能動搖,發展不能太快。現在,各種各樣形式都可以試驗,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將來就可以比較了,看哪種是比較好的形式,哪種是最好的形式。現在的問題是已經辦起來的,要鞏固提高,努力把它辦好,不要發展太多。沒有辦的地方,還應該繼續試辦。   
(責任編輯:董盟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01:0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工农翻身,为人类解放,没有剥削和压迫,多么美好理想!夺取政权战争血腥残酷无可避免,在掌握政权和平建设亿万百姓又如何,没有剥削和压迫?腥风血雨剑拔弩张,反反复复互相斗争,你死我活四面楚歌。这是马列主义,是谁战胜了谁,又是谁解放了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4-25 11:43 , Processed in 0.0127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