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4|回复: 1

温天山: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资料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8 18:24: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材料汇编
温天山 2016-05-09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初步形成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已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源自于高等职业教育肩负起为新型的现代化产业发输送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及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色。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共同之处,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努力实践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过程与背景
        1996年起,江苏省教育学者率先在网上发起讨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得到许多论坛海内外朋友和学者支持和讨论。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已经成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普及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紧接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要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从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的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急迫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在此目标引领下,产教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正在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目前,各地涌现的各类大中专院校,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院校,通过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对新教育模式的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教育风潮。校企合作模式,就是职业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二、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
政府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半工半读自力求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道路。

简言之:通过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协作办学或者项目开发,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半工半读自力求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道路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将企业引进学校后,也就是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实施方式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A、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轮换;B、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西方有些国家,如德国有的职业技术院校就是这种模式,我国一些院校也需要探索这种模式。

3.校企互动式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4.“订单”式合作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学校很被动,培养多少人,什么时候培养,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学校没有主动权。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校企合作必将给学校、企业及学生带来“三赢”的局面:

1.学校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它形式,促进职业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2.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3.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正逐步推进,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三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三、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法规的支持,使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尽管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来支持校企合作,但法律保障措施不力,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缺乏法律、制度的有效监控,没有足够的保障。因此,“政府呼声高、促进措施滞后”是影响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

有学者提出当前的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形式是一种“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还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企业和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给“校企合作”蒙上一层阴影,具有“学校一厢情愿,企业无意参与”的特点。同时,尽管国家有文件规定,要求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或经营(利润)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培训经费,但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提取此项经费或将此项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上。

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的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目前的校企结合其实质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虽然“换工式”合作在目前现实条件下有一定的意义,但“换工式”合作对培养目标又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企业以利润为核心来安排教学实践,影响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学校以减轻负担为重要内容来安排实践实训,使产学结合的结构合理性丢失,并导致学生成为简单劳动力的使用,严重影响了教学本质。

目前,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大众化和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浓,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使校企合作产生了人为的困难;同时,校企合作的评价、学分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

四、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要尽快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体系,督促各级政府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法》的具体实施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企业或科研机构各方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政府要做好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成果的评估者”等角色。

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参加校企合作对企业所带来的种种益处:可以直接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企业依托学校资源,在员工培训、技能提升、技术成果转让孵化等方面成本都将大大降低等。政府、学校、媒体更新教育观念,并通过树典型、设奖励等措施,激发企业与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的厂长、经理及员工们加强联系,扩大感情交流。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训时,要与企业合作,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尽量在时间与地点上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学校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所需情况寻找合作对象,在确定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具体的合作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执行计划,并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合作双方要签订合约,并加强绩效评估与监督,从而实现校企合作价值的最大化。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提取教育经费的监管工作,对企业采取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学校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并做好企业科技创新、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业务领域拓展、互惠互利等工作, 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落到实处。

对“双师型”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在企业的工作时间安排好,避免出现撞车的现象。积极利用企业生产的淡季来为在校的学生授课,因为这些教师同时也是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力量。同时学校自身也要积极地调整课时计划,尽可能在企业生产的淡季来进行合作。

五、我校做法综述
2007年6月19日,由漳州市政府主办,我院承办的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及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闽星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紫山集团有限公司等100多家企事业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委员会凝聚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各类企业及集团、科研院所、企业家和知名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力量,由130多家成员单位组成,原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长李建国任名誉会长。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合作处),作为常设机构设在我院。

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把产学联合的着眼点由单一提升生产力,扩展向追求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为漳州市高职院校与企业搭建了一个加深互相沟通、促进科技合作的平台,不仅能大大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标志着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院始终以此契机,不断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开辟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发挥高职院校科研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实现“明确一个培养机制(定单式培养),取得两张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政府、企业、家庭三方满意”的社会效应,形成了产学研紧密合作的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目前,我院“工学结合”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实施了“岗、课、证一体化”为主题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群结合海西信息化建设的特点与企业工作需求,适应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依据“认知递进、技能提高、职业提升、兼顾个性、对接订单”的原则,构建“分层分级递进”模式,实施“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以漳州灿坤、万利达等大型电子企业为依托,构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与员工”结合的“订单培养、教学合作、管理参与”的“融入式”培养模式;食品类专业群以培养食品加工技术、检验技术和质量管理能力为核心,实施工学交替“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经管类专业群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国际物流和漳州市临港企业物流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构建并实施了“岗课对接、课证融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一体化培养模式;制造类专业群基于漳州市制造业特点和数控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数控技术专业为服务漳州市制造业量身打造了“学校—企业双循环”培养模式;建筑类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将工程的概念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在分析建筑工程企业施工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施工员岗位群综合能力层层细化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从识岗、熟岗、顶岗、预就业循序渐进、递进融合地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构建实施了“工程导入,课证融合,标准贯穿”模式。贯穿一个主题的多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各专业采用“实践专家访谈会”(邀请企业能工巧匠)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实践专家访谈会上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教学内容,与企业专家共同研制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为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提供了指导性文件和教学方案。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为试点,探索开发具有鲜明高职教育校本特色教材69部、校本工作页22部、实训指导书19部、课程设计68部。

学院着力培育与专业培养模式运行、课程教学实施相匹配的优秀“双师”教学团队。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高技能、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带头人队伍;与企业产学研紧密合作,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服务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执教能力。目前,学院已经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45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

学院以漳州市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依托,与灿坤电器、万利达电子、紫山食品、神州数码等300多家企业合作建成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共享双赢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每年接收顶岗实习学生3800多人。如,学院与“亚洲最大的小家电制造商”台资企业灿坤集团签订长期协议,在漳州龙池工业园设立校企合作基地,每年可同时集中容纳接收1000人以上学生顶岗实习,学院电子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所有学生轮换在灿坤集团提供的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机械制造、电器装配等校企合作生产专线上,施行为期3-4个月“工学交替”教学。学院带队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企业选派工程师兼职指导学生实训,专兼职教学团队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标准,把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行动导向教学,实现就业岗位零距离,为灿坤集团等制造类台资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2009年11月,学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万利达集团联合成功承办了由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学生专业技能邀请赛”,此次技能竞赛的奖品全部由万利达集团提供。参加邀请赛的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海峡两岸18所高等技职院校230多名师生。此次技能竞赛充分展示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院校的办学成果,增进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

2007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来,承担校外科研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45个,获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漳州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漳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拥有福建省规模最大、鉴定工种最全、具有高级技师鉴定资格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中心,全国高职高专食品类师资培训单位,福建省高职制造类师资闽台联合培训中心,漳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地。

总之,2007年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300人次,其中国家级大赛获奖150人次。毕业生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就业率分别为97.35%、96.86%、97%96.79%、96.83%、98.34%、95.82%。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办公厅授予“2009年度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称号,我院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3所本科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高专院校共获表彰。

六、国内典型做法剖析
【案例一】在全国最早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制定了实施细则。此后,辽宁沈阳、河南开封、河南三门峡、浙江上虞、河北唐山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省级层面,2012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还有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政策措施,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重庆市下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剖析:企业积极性显著提高,校企合作局面逐步改观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与调整,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来,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是受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历史传统等影响,不同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途径和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型企业积极举办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大型企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大规模的企业内部培训,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并能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从而有效地降低培训成本。因此,为满足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企业内部独立设置或依托一些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选择。长春汽车集团、海尔集团等许多大型企业都在内部举办了职业院校。而中国南车集团、淮北矿业等大型企业则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

中小企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独立举办或者依托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超出了企业能力范围。因此更为现实的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企业实习车间、厂中校、校中厂等途径,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职业院校,积极介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培养、教学过程,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更多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寻求企业与院校的利益共同点,成为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

【案例二】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国南车提出了创办中国南车大学的战略举措。原由中国南车创办,与企业有着血脉相连不可割舍的关系。2012年6月28日,中国南车大学正式成立并落户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作为中国南车大学的承办者和企业“三高人才”培训基地,从战略规划、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等方面深深嵌入到中国南车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之中。

剖析:职业院校转变办学理念,合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各方基于自身优势,锐意创新,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从产权关系看,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专业实体化、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许多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出租厂房,提供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实现了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双赢。还有的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体性的办学机构,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积极探索产教共融机制与模式。而集团化办学模式则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校企合作已经逐渐从满足企业简单的人力资本短缺的需要,向以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升级,获得市场竞争力需要逐步演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不再简单地以获取劳动力为目的,而是越来越多地主动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企业标准引导职业院校办学,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相对接,企业生产车间与课堂相对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质量。

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普遍模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的成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不再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叫做“学徒工”,而要视作企业培养自己的“员工”,这样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案例三】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制定了学校各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校企合作双方以及学生通过协议明确三方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重点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教师和师傅的双重指导工作。

剖析:校企合作内涵延伸,服务区域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相生相伴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与分布格局相适应,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校企合作则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生相伴的重要手段。

以科技服务为引领,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产业升级与调整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在不断促进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提升产业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优化与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承担社会培训,满足经济社会转型需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企业急需大量的新型技术人才,城乡各类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技术培训需求剧增。承担社会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

【案例四】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植根船舶行业,在江西江州联合造船、罗伊尔游艇公司等四家企业搭建以“工作站”为基础的校企项目合作实施平台,承接了包括海洋船舶生产设计、游艇送审设计、高效焊接工艺攻关等十余个项目,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与江西江州联合造船共同开发的12000吨重吊船通过省重点新产品鉴定,在学校支持下该公司设计工艺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首批九江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剖析:校企文化对接,推进产业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逐渐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校企合作从物质层开始,逐渐步入制度层,如今精神文化层面的合作也呼之欲出。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产业文化育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养成,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自发行为,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相关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

【案例五】湘绣作为湖南“文化名片”,担负着弘扬湖湘文化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双重任务。这一民族瑰宝一度人才青黄不接、产品缺少创新、产业危机重重。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等湘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领企业和当地湘绣产业发展。一是合作育人,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合作创新,主导湘绣发展方向。由学院与湘绣企业共同参与、学院主笔的《湘绣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得到省领导好评,相关建议被吸纳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三是搭建平台,引领产业全面发展。学院牵头建设湘绣产业科教园,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政校企、产学研多方联动的湘绣人才培养培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电子商务、文化研究与教育展示、非遗传承保护等6大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湘绣市场零散、创新不力、人才匮乏的现状,实现湘绣产业规模扩大10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湘绣年销售产值增加5倍的目标。
c7f071bae1f2c171d94cd0cd121261d9.jpg
IMG_20160319_190104.jpg
IMG_20181118_123734_BURST001_COVER.jpg
IMG_20180922_183226_BURST001_COVER.jpg
IMG_20181004_133050_BURST001_COVER.jpg
IMG_20181118_132118_BURST001_COVER.jpg
IMG_20181118_131228.jpg
IMG_20180604_084531_BURST002.jpg
IMG_20180603_062257_BURST001_COVER.jpg
IMG_20161005_143314.jpg
IMG_20160209_165022.jpg
IMG_20180610_102054_BURST001_COVER.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6-13 17: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中市电视台新闻联播:各地学习道德模范
https://m.tv.sohu.com/v/dXMvMzE5 ... A==.html?=1&v=3
探索出一条“东西连手”助学途径 http://bbs.eduol.cn/thread-351926-1-1.html?3528238280
编辑部:
  一个世纪以来,近代西方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引进中国探索发展,大体出现了三个高潮。可以概括介绍如下:
  中国留学生1909年李石曾、齐竹山在巴黎创设豆腐公司,工人大都是自费留学生,工作之余李石曾主持工人学习法语和一些科技知识,“尚俭乐学,以苦求学”的风气在留法学生中萌芽。1919年3月17日,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拉开序幕,到1920年底赴法勤工俭学人数达到1600多人,其中四川、湖南两省为最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逐步形成高潮。
  1931年春,陶行知从日本秘密返抵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1932年5月至8月,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申报》上发表了《古庙敲钟录》一文,提出要创办一个由全村人民共同管理的学校,以普及教育。他在文中提出的关于创办工学团的设想,很快在上海和宝山之间的大场乡村实现,并取名为“山海工学团”。从山海工学团创办的1932年到1937年,山海地区附近十里方圆内的农村,几乎都成立工学团,视年龄不同、生产不同、性别不同,分别组织了儿童工学团、青年工学团、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和养鱼工学团等等。
  刘少奇同志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联系自己亲身参加半工半读教育的体会,1958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在刘少奇同志倡导下,1958年5月27日天津创办了第一所厂办半工半读学校,中共中央、国务院1958年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肯定了这种学制,于是全国城乡半工半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1965年半工半读在校学生已达443.3万人,开设了农、林、牧、工、渔、蚕等实用专业,“适应了工农业发展需要,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先生,1996年10月为救助失学青少年,向国家教委提出半工半读改革建议,2002年向全国两会呈送提案《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普及职业技术教育》,引发国内外关心中国教育人士持久讨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逐步在职业技术教育界形成共识。从2006年秋季开始,国家教育部选定107所职业学校半工半读试点,全国各省市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推动。
  今选送2003年在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网站虹桥论坛,梁敢会长发起历时长达一年的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讨论。张俊杰先生回答教师的提问,2003年5月25日撰写的文章《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可行性答问》,既说明了推动半工半读自力求学现实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是对国内外学者讨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的一个概括。
  此问
  编安 中国科教扶贫网编辑室
  2014年10月4日
  附件:
  1、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可行性答问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627/21/5428907_390354259.shtml
  2、2003年春虹桥论坛梁敢会长发起讨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吗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630342-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4-16 19:35 , Processed in 0.0139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