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7|回复: 9

2003年关于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在虹桥论坛的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6 09:02: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3年关于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在虹桥论坛的讨论

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

[张俊杰 (客人) ] 2003/4/17 11:43pm

下面贴出我和朋友们向我国两会提出的建议,在今年的两会召开期间,人民网上多次贴出,并收入“两会建言”和其他栏目:

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内容

根据中国社科院2000-200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研讨会资料,“1998年全国从业人员中不识字的占11.5%,贵州占28.1%,西藏占61.0%,甘肃占26.8%,青海占44.3%,宁夏占24.7%" 。《半月谈》第492期(2000年10月25日第20期第1頁)报道,“1998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43.2%,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总数的5%”。由此可知,西部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源,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不仅当地缺乏资源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不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源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随着市场经济自发产生两极分化的作用,城乡社会弱势人群必然逐步出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大,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面积广,据两会期间报道现有贫困人口城市2000多万、农村3000多万,当地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捉襟见肘,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从1988年至今,每年中小学平均辍学至少达400多万(1996年10月5日《党员特刊》第10期),两会代表大声疾呼:农村中小学生流失数上升到30%以上,而且在农村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有更趋严重之势。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必然不可遏制地向城镇转移。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1999,第25-28页)统计资料表明,从1960年-1998年期间,农业就业人数百分比变化数据减少,美国8.5到2.7,加拿大13.3到3.8,澳大利亚(1970-1998年)8.1到5.0,日本29.5到5.2,法国23.2到4.4,德国13.9到2.9(中文版2002年第1期第31-32页)。我国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已达2亿,在农业同时进行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必然加速度进行。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在城镇二、三产业找到工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少,而且“高中辍学生可以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农业、渔业、林业、工业、采矿业或服务部门找到长期工作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这些部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部门的转变,意味着未来的农民、渔民、林业工人与采矿工人将至少需要接受14年教育,才能去操纵由计算机控制的农业、捕鱼、采矿、制造及伐木的器械设备”(戴维.威尔逊:《教育展望》中文版2002年第1期第31-32页)。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严重滑坡态势,西部高等教育毕业生纷纷离乡流向东南城市,贫穷落后和职教滑坡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西部开发的“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各级政府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张守一:中国社科院2000~200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学术研讨会文件《专家报告集》第5页)。从我国“人口多、经济底子薄”的实际情况出发,迫切要求“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具体措施如下:
(1)政府决策层到学校和家庭个人
,都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新观念,新型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类似西方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是西部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而且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2)全国人大根据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制订《鼓励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条例(草案)》,规定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办学原则、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教学管理和校办企业管理规范,同时对投资办法多样化、校企收益合理分配及税收减免政策做出具体规定。
(3)支持建立“全国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新观念和新方法,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面向海内外人士募集新型半工半读学校启动资金,并制订基金会资金监察和管理办法,定期公布基金会资金收支借贷途径和发挥效益情况。
(4)国家教育部应参考1965年半工半读教育会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和制订的“五年实验,十年推广”计划,借鉴国内外教育实验研究最新成果,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和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新的切实可行的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验和推广计划,在宏观指导督促实施中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和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提案有关办学的详细资料参见《西部开发教育当先文集》(张俊杰文章选辑)。
E-mail:yaxia101@163.com/yili66@china.com 2002年4月16日
[laoqueren ] 2003/4/18 00:53am张 先 生 的 这 些 文 章 都 非 常 好 , 但 要 消 化 却 需 要 一 定时 间 。 俺 早 就 希 望 能 找 到 一 种 教 育 模 式 来 改 变 应 试 教 育 产 生 的 各 种 弊 病 。 您 的 这 些 帖 子 实 在是 非 常 吸 引 人 的 。 值 得 我 们 仔 细 研 究。
首 先 是 要 研 究 其 可 行 性 性 , 进 行 反 复 推 敲 。

[GL ] 2003/4/18 01:12am

张 先生 :
谢 谢 您 带 来 这 么 多 令 人 思 考 和 激 动 的 信 息 。 希 望 这 儿 的 讨 论 能 够 对 所 有 关 心 中 国 农 村教 育 的 人 们 有 积 极 的 教 益 并 产 生 出 丰 硕 的 成 果 。
GL
[张俊杰 (客人) ] 2003/4/18 01:44am

首先我要感谢梁会长,您的复信给了我一个机遇,你们的论坛又给了我一个发言的讲台;这应该是我的极大幸运,也是西部农村孩子们的福祉。
我视诸位朋友为事业的知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最难得知音呀!我们应该经常交流,我们更应该竭诚合作。如果梁会长同意的话,我将积极向国内外朋友,广泛介绍贵基金会和网站。

[ GL ] 2003/4/18 02:44am

张 先生 :
我 与 你 有 同 样 的 感 受 。 能 够 与 志 同 道 合 的 朋 友 一 道 来 做 一 件 有 意 义 的 事 实 在 是 一 件 人生 的 快 事 。 这 是 用 金 钱 都 买 不 到 的 。 我 们 应 该 互 相 支 持 。 如 果 您 有 机 会 , 请 向 其 它 朋 友 介 绍我 们 基 金 会 。 我 们 做 得 还 很 微 不 足 道 , 但 如 果 有 更 多 的 人 一 块 来 为 贫 困 农 村 的 教 育 事 业 添 砖加 瓦 , 则 我 们 将 会 做 的 更 多 更 好 。 非 常 谢 谢 您 的 支 持 和 对基 金 会 的 关 爱 。
GL
[柯华 ] 2003/4/18 05:58am文革中,有些地方办的五七高中大概就属于这类职业教育机构。

[老船长] 2003/4/18 00:21pm你在 国 内 , 对 农 村 情 况 较 了 解 。能 否 谈 谈 你 人 为 现 在 办 这 样 的 半 工 半 读 得 学 校 必 要 吗 , 可 行 性 如 何 呢 ?

[张俊杰 (客人) ] 2003/4/18 07:13pm记得我已同别的先生谈过同类问题,文革前大规模搞过半工半读,是传统的办法;而文革中的五七大学、工农兵学员,都是开门办学,以语录和参加劳动代替教学。正是文革打倒刘少奇,同时扼杀了半工半读教育。因为要普及教育,尤其要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实现农业产业化,而国家和农民又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必由之路,这是国情使然。刘少奇少年曾在北京参加半工半读学习,他任国家主席时就已认识到这一点。
而且,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社会必然走向“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青少年全面发展,正是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历史使命。所以,刘少奇又说:“我看这种半工半读学校一万年还要!”事实上,有许多半工半读而成就事业的人才,奥地利1/3大学毕业生是半工半读。
我们的新型半工半读学校,首先是救助失学青少年,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而且要实现半工半读的历史性跨越,使其形成合理的和稳定的教学和生产制度,逐步开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新路。因此,我们研究和兴办半工半读学校,现在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和迫切的;我们不去研究和实施,再过若干年后,也会有人去研究和实施,因为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但我们却错过了历史机遇,辜负了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laoqueren ] 2003/4/18 07:31pm一 个 建 议 :

如 果 您 要 回 那 个 具 体 帖 子 , 您 可 以 点 击 [引 用 ]而 不 是 [回 复 ],这 样 网 友 就 知 道 你 在 回 谁 的 帖 子 。 否 则 ,不 知 您 在 对 谁 讲 话, 对 帖 子 的 上 下 文 就 不 太 明 白 。 当 然 , 如 果 没 有 具 体 回 某 人 , 则 点 击 回 复 就 可 以 上 贴 。

[黄朝] 2003/4/18 09:03pm

张先生,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不过仍然有一些疑惑,望先生不吝指教: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顽症,而这个顽症的治理不是现行的教育可以解决,
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模式。
农村急需职业教育,但是这个教育的发展至今未有一个可行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的模式产生的背景不同),或者更确切的说职业教育未取得应有的地位。
我的疑惑如下:
1、半工半读,在目前的农村教育条件下,农村的劳动条件下(田地不足,工业基础设施短缺)如何为学生提供工的机会,如果说企业参与,国家投资,城镇扶持,(如何让这个参与的者,特别是企业获得他们乐意投资的回报)。
2、半工半读,您提及,5年试验,10年实施。但是这个半工半读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教育制度,这种制度的转型必须得有很多配套的转型基础。这些包括教师的转型,家长观念的转型,企业需求的转型。当然还有政府思维的转型。您估计这些配套转型能够按期完成么?如何完成?
当然我这些想法还是很简单,实际上的困难也不是纸上谈兵能够想象,不过我衷心的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实施。如果这一种模式能够实施,作为农村孩子的我会为我们农村孩子庆幸了。如果这是一个解决中国农村教育出路的模式,那么她能够解决的不仅是中国教育的问题,所有第三世界国家,人多地少的,农村教育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问题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答案。

[张俊杰 (客人) ] 2003/4/19 00:21am黄先生您好!有幸在论坛相会,知您是有爱心有远见青年,非常高兴。“五年试验,十年推广”,是1965年刘少奇提倡教育部制订的,可惜因文革而废止。
我们所说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是在中外实验基础上的发展。从国情考虑,要救助失学青少年,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现代教育来讲,是把学习与生产制度化,“产、学、研”相结合,使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关于“半工”,可因地制宜,办校办企业,上短平快项目,先长后短、长短结合;也可与各企业签合同,有偿劳动,来料加工,科研攻关等等。既有国家减免税,又有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我想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您可参看论坛文章,要广泛宣传,转变旧观念是当务之急。希望您和您的朋友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完善这一计划,并将理想付诸实践。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愿志同道合的朋友精诚团结共赴未来!

[黄朝 ] 2003/4/19 01:30am

张先生,知道您是一位资深的教育研究者,有机会向您请教真是太好了,同时感谢您的耐心解答。
我想半工半学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希望她的实验早日开展。并预祝她健康成长。
谈研究,我显然还是太年轻了,教育也不是我的职业,只不过由于自身的经历而介入其中。以后还得多多向您请教。

[张俊杰 (客人) ] 2003/4/19 02:43am

黄先生您好!你们的爱心活动,就是教育实践,这方面搞得不错。人生有多种选择,不必一个专业定终生。从大教育角度讲,人人都有教育责任,社会处处有教育。孙中山是医学博士,但他却成为政治家。只要能体现最大人生价值,我们就应该努力去干。何况科学和文化,正在融合与分化,许多边缘研究常出成果。极其重要的是把握正确努力方向,我们应该记住孙先生的一句话:“随乎潮流之发展,合乎人群之需要”。愿与您保持联系。

[黄朝 ] 2003/4/19 03:26am

好的,张先生,希望您的理论能够尽快付诸实践。愿多多和您请教一下农村教育的问题,感谢虹桥论坛为我提供了向您请教的空间。

[柯华 ] 2003/4/19 04:33am办学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只是关于农业的,可以教学生学些手艺,增强其到城市工作的适应力。重要的是资金、师资。

[老船长 ] 2003/4/19 05:24am

那 就 来 推 敲 这 两 方 面 的来 源 吧 。 按 张 俊 杰 先 生 的意 思 , 似 乎 是 从 校 办 企 业 来 取 得 资 金 , 这 就 需 要 会 办 企 业 之 人 加 入 。老 师 吗 , 当 然 可 以 雇 用 , 有 钱 应 该 有 人 来 真 珍 吧 ?
所 以 关 键 的 关 键 还 在 于 办 企 业 是 否 成 功 ? 在 农 村 有 什 么 企 业 好 办 呢 ? 我 知 道 即 使 在 内地 一 些 中 小 城 市 , 国 营 企 业 都 大 部 分 倒 闭 , 下 岗 工 人 太 多 了 。 如 果 能 办 企 业 , 他 们 就 不 会 下岗 了 吧 。
我 对 这 方 面 没 底 。

[张俊杰 (客人) ] 2003/4/19 07:06pm

诚如老船长先生所言,现在国内下岗人员不少,这是企业体制改革裁员和破产出现的,这在我国是新出现的事情,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这种失业现象,对于市场经济来讲,是难于避免的和经常的,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但有裁员同时有招工,有破产工厂,同时又有新投资企业;在城市工人下岗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农民却进入城市寻找活干,各省市先后取消城乡户口差别。用一句有哲理的话来概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据《中国教育》报2001月4月7日第2版,载文《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工学班》,其中介绍:“工学班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企业的招工数量,学校通过面试和文化考试招生,学生既取得职业高中学籍,又取得工厂工人资格。学校按企业的特点实行二班轮换制,轮流上岗和上课。学生与其他工人同工同酬,实行计件工资,月工资一般在500元左右。学校还设立工学班管理部门,负责师资、学籍管理和教学工作。”
文章还介绍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受益的情况。并且到“目前,胶南市各职业学校相继开办工学班30多个,涉及机电、服装、电子等专业,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职教联合办学的主导模式。”我为这种模式的出现而高兴,这是校企关系密切的一种合作范例,是值得提倡和支持的;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还应有其他许多半工半读模式,只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总能找到适应特定环境发展的机会,不必因此而局限自己办学的思路。如果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forum.php(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9: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朝 ] 2003/4/19 10:08pm

在职业培养过程中企业的介入已经在很大的范围实践了,不仅有企业开办的学校,而且有校企联合办学。这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衔接。这种模式不仅在某一些职业学校,很多大学都在积极推广。
但是这和张先生提及的半工半读又有一些区别,半工半读是以工养读,以工促读,以读为工。所以这个就得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企业的成功。而这种企业的成功的条件却是很苛刻的,大家知道,现在某一种意义上面,特别是大一点的城市人才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也许在中国的条件下将是一种长期的现象。
另外在农村很少具备企业成功的条件,特别是特困地区的农村,更不用说,教育观念救助会开展活动的少数民族地区了。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半工半读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用,至少目前只能这样。不过以后的发展也许是不可限量。
[张俊杰 ]2003/4/20 00:19am任何模式都可以借鉴,也可以改造和交*运用。校办企业可在农村搞养殖和加工,也可与社会和单位签订合同,搞劳务和产品输出;还可以到城区或郊区设点经营,搞劳动密集性项目,甚至租房办厂办学也未尚不可,只要能“以劳养学”就行。因为我们的新型半工办读学校,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度,分班轮换学习和生产,可以灵活选择经营方式和范围。
我们的目的是让失学青少年上学,有了文化和技术,进城打工和回乡创业,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所以,我们在办学和校企经营方面,思路必须更加开阔,方法应该更加灵活,而不必墨守陈规和受地域局限。
[小草 ] 2003/4/21 01:03am

偶 对 黄 朝 的 疑 惑有 同 感。 张 俊 杰 先 生 1996年 就 向 国 家 教 委 主 任 提 交 过 半 公 半 读 的 建 议 ,而 且 据 张 先 生 讲 , 还 发 自 下 层 讨 论 。 结 果 如 何 呢 ? 不 得 而 知 。偶 想 一 定 有 很 多 问 题 , 像 黄 朝 所列 举 的 这 些 问 题 。 主 要 是 :
与 应 试 教 育 体 制 的 冲 突 ? 如 何 在 一 国 同 时 实 行 两 种 教 育 制 度 , 特 别 是 高 中 。 如 何 稳 定资 金 来 源 ,使 学 校 能 持 续 办 下 去 ? 否 则 与 复 兴 学 校 的 下 场 不 会 有 二 。
我 还 有 意 个 预 感 , 半 工 半 读 在 其 它 国 家 也 很 少 存 在 。 教 育 在 中 外 有 共 同 性 。 在 其 它 国家, 特 别 是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 也 有 城 乡 差 别 , 贫 富 差 别 , 为 什 么 他 们 都 没 有 这 种 教 育 模 式 呢 ? 一定 有 其 必 然 性 。

[张俊杰 ] 2003/4/21 09:41am

一个新事物刚刚出现,大家从多方面来论证,是很有益处的。我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能否“以劳养学”上。校办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60年代半工半读学校,曾经实现过这一目标,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这里主要是指职业学校。德国的裴氏泰洛齐办的半农半读学校,也曾经实现过这一目标。
我想国外学生个人随机找活干,都能做到“以劳养学”;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国家支持,有社会关心,又为什么不能“以劳养学”呢?南京街头有不法分子,拐骗学龄儿童卖花可以赚大钱;我们校办花卉公司,为什么又不能与各界社会联系,通过学生礼仪送花,来实现部分学生“以劳养学”呢?当然不只有这一种业务,我仅仅举一个现成的例子。
外国的国情和理念,与中国的国情和理念,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要求只搞一个模式。但不能说别人没做的事,我们就不能做或不敢做,不然社会还会有创新和进步吗?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许多方面领先世界,模仿和照搬不可能摆脱落后,我们一定要有志气复兴中华!

[张俊杰] 2003/5/22 08:16am

关于半工半读的建议,1996年10月向国家教委提出,很快教委复函说:已转基础教育司各处室传阅,以作今后工作参考.以后在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中,有半工半读的说法,也有学校半工半读取得成效的介绍.从资料介绍看1960年代,中国半工半读取得了一定成效,仅仅由于刘少奇遭受迫害而扼杀,至今教育界并未讨论其功过是非.
我们现在提出的半工半读教育,从教育思想和体制都进行了改革,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分班轮流学习和生产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其他学制过渡,而且可以跨越地区组织生产,适应种养加工连续操作,可以面向市场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种新型半工半读教育,除了选修课和生产项目以外,加强升学必考的基础学科教学,保证每学年两学期课堂教学时间,他们除了增加生产和社会实践知识之外,基础学科教育质量不会降低.因此,我深信新型半工半读学校,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而且在升学就业方面也会毫不逊色!
欢迎虹桥论坛的朋友们,为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诞生,都来出谋划策和添砖加瓦!
[rayking ] 2003/11/13 06:30pm

可惜来完了一点.我在这方面有些IDEA:简单讲就是几校=公司=科研
三者松散协调的体系.技校提供教育与初级技术工人,公司提供工作机会与部分基金,科研提供新产品,及吸取科研经费,提供中级技术工作机会.
这是大目标.具体可以象下围棋一样分点布局,或者寻求公司合作,逐渐发展融合
[Imfine ] 2003/11/13 08:42pm

我觉得关键在于两点:
1是国家政策上有倾斜,否则半工半读的市场竞争力恐怕没有专门搞的大。
2是形成大的规模,这样有些模式就可以推广,路就越走越好。
不过在开始阶段是很不容易的。祝张先生好运!

[云鹰 ] 2003/11/13 10:31pm

曾和这里的一些领导谈过这样的话题,希望能通过一些基金会通过类似的方式帮助这里的贫困学生,但是被这里领导拒绝了——理由是这和教学目标有背,是下一步的工作,现在不适合这里!同时还说“这里最需要的是钱!……”对于这里的政府行为,真是担忧啊!

[xiaoshihutu ] 2003/11/13 11:27pm什么话题?半工半读?这领导说的也是大实话。不用怪他。

[GL ] 2003/11/13 11:30pm

云鹰:
你们那儿离金平远吗?能否抽个假期到OCEF资助的金平县去做监察工作?还有树叶子。
[张俊杰 ] 2003/11/14 04:26am

讨论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至今已经时过半年了,虹桥论坛的朋友们还谈论这个话题,使我感动之余谨深表谢忱!
因为秦研究员住院7月赴陕计划搁浅,我今与陕南联系希望明春达成合作办学。正如朋友们所言,此计划只有得到政府支持才有望成功。所以我去年通过北师大教授帮助已向两会提出建议,同时在各大网站广泛宣传新教育观念。加拿大在天津企业的经理看到我的文章,曾索取办学资料表示合作意向。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实实在在地播下种子,让人们看得见她嫩绿而茁壮的幼芽,这才能够争取得到更多朋友们的帮助。
越来越多的社会实践告诉我们,社会进步和道德建设都只能来自劳动和创造;任何欺骗、掠夺、残杀和有劳动能力的伸手派,都只能是人性的丧失和社会的堕落!我以为德、智、体、美四方面教育,只有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才真实可*。
从这一理念出发,我坚定不移地认为新型半工半读教育,不仅是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学习化社会“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吁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来推进这项开创性工作。
[云鹰 ] 2003/11/14 07:47am请问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是通过中国外交部途径来资助麻栗坡吧?外交部挂钩扶贫麻栗坡县和金平县,目前这两个县还有欧盟的培训项目!我和冷书叶都是今年9月刚来麻栗坡,至于这里离金平有多远也不太清楚,当然,如果基金会需要,我们愿意尽力!

[GL ] 2003/11/14 01:13pm

我们有意愿请麻栗坡的支教志愿者来作这两个点的监察工作。如果您和冷树叶有兴趣并能帮忙,那真是太好了。这事我会与监察组负责人员商量,再与您们联系。
请查一下到金平县多远,交通如何,来回要多少天 (包括调查的时间在内,比如说两天调查)。
[sino-树叶 ] 2003/11/15 01:04am

金坪属于红河州的玉溪附近,从麻栗坡到那儿大概要一天的时间十几个小时吧,不过要到文山州转车,不过我想这不是问题,我和云鹰一定会尽力做好的。我们等着你们的安排。

[GL ] 2003/11/15 01:14am爽快!谢谢!等消息吧。

[扫吧 ] 2003/11/15 01:18am搞个学校副业?比如养猪或者是其他牲口,让学生帮忙,可行不?

[怫悰 ] 2003/11/15 09:14pm

虽然都快成小老头了,我有时候还是喜欢幻想。不久前我还这样想象:我要***是一个校长,我就花一部分精力想办法办出办好一个校办企业(政策可能不允许,以教师家属的名义干不行吗?)以改善教师福利,改善教学条件。当然这是一个可笑的幻想,现在的学校教学设施还很差,可是吃喝到不少。

[张俊杰 ] 2003/11/26 10:34pm

佛棕先生,您的想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极其有意义的,应该积极争取实现。我提倡新型半工半读教育事业,从目前来讲是适应救助贫困失学青少年需要,也是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以利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要条件。
从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劳动教育为基础,而且21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社会教育和生产必将逐步走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这是教育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必然发展趋势。
既然是客观规律所决定的,那么“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应该如孙中山先生所言:“随乎潮流之发展,合乎人群之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也才能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张俊杰 ] 2004/1/7 03:17am

最近我上了苏州管教育的市长的网站http://www.eduol.cn/web-ia/bbs/list.asp?boardid=36,那里有许多关注和研究教育的朋友,网上讨论气氛十分热情和友好。剛才看了朱市長關於職業教育的看法,許多见解與我们有相通之处。
朱市长还提出"如果那些优秀的贫困生可以不带一分钱到学校,那是怎样的吸引力?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在几个专业做这样的实践。我希望学院可以借鉴美国凤凰大学的模式,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在学校学习。我们可以尝试招50人,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第二年白天在企业实习,晚上在学校上课。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养活自己,他们还可以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以便更熟悉自己掌握的技术,既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培养出这种招生兼招工的模式来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很了不起的。"
这就与我们所说“半工半读自力求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了,感谢朱市长对弱势群体和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如果许多关心弱势群体和职业教育的朋友们都团结起来,发挥各地区和各学校优势互补的作用,那么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道路就更加宽广了!
[怫悰 ] 2004/1/7 06:00am

我那点感慨只是随意的发泄,可没有这个能力。苏州的职业教育好象搞得是不错!因为那里的外资工厂多!
实际上,现在的中学教育和实际生活脱节倒是事实,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读了书好像只有坏处。

[桥 ] 2004/1/9 07:29pm

记得去年央视的焦点访谈曾做过一期这样的节目——江苏推广农村中学的农技课。学校有一个基地,供推广课使用,基地的收入归学校(不知有没有进入学生的补贴?)。学生从初二下期开始分流,有望进高中的继续进高中的准备;不愿进高中的(也许这里一部分是以学习看不到出路而不想多读书的,也有部分是家贫而无法供读九年义务学习以外的人)可以在本校进行农技推广学习。为他们将来回到农村,做有科学技术的新农民打下基础。学习的项目,都是当地的实用技术,此举在当地很受群众欢迎。
张先生,这例与你的提倡,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张俊杰 ] 2004/1/11 06:48pm

感谢桥先生身体力行推动以家庭副业引导助学的方式,您所介绍的初二分流的方式也是极有意义的尝试。从大职业教育的观念考量,文科和技术中学趋向综合,应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规律。所以,我希望桥先生和其他有兴趣的朋友,都来研究、介绍、推广、创造新的助学方式,那么我们将会更快地迎接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的未来!

[桥 ] 2004/1/12 10:28am一起努力吧.
[张俊杰 ] 2004/1/31 09:47am

我春节后已到西安,秦研究员尚在病中,邀其胞弟为我联系办学事宜。我已经与一位中学校长和电大的干部,比较全面地交换了意见。他们十分赞同我们的办学思想,提出了几个有可能进行合作的对象,并着手联系争取近日双方面谈。趁此间隰我即返回陕南,与有关亲友联系广纳人才以求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预见西安办学有些极有利条件,尚待多方面的努力以创造条件。谨此诚告关心扶贫助教朋友,必要时提供帮助和积极参与创办新型学校,以实现救助失学青少年和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宏伟目标!

[老船长 ] 2004/1/31 03:48pm

预祝张先生心想事成, 猴年大吉。

[张俊杰 ] 2004/2/16 04:07am

感谢老船长和所有网友的关心!考察陕南职业教育情况,普遍存在办学高收费,因而生源严重缺乏的现象。由此看来,我们的办学思路是振兴农村职教的途径,大家讨论能否振兴职教关键在于毕业生畅通的出路。鼓励青年农民就地创业需要引导和示范,因为创业往往意味着风险,还有一个资金和市场的问题;没有十拿九稳赚钱的把握,农民是不敢拿几个血汗钱去冒险的。所以,农民认为最现实的还是外出打工,学到一手技术到城镇去打工不会赔本;这种朴实的农民心态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让农民看得见直接的利益,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拟订了独立办学和合作办学两种方案,但无论那种方案都有一个毕业生出路的问题。请东南沿海城市和正在开发地区的朋友,海外关心扶贫助教的所有朋友们,及时帮助搜集和提供劳务输出的信息和渠道。谢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老船长 ] 2004/2/17 09:47pm

张先生:您还在陕西吗。您知道在西安有热心助学的朋友吗?如何与您联系?

[张俊杰 ] 2004/2/18 08:06pm

老船长您好!

在外面联络办学,返陕半个多月,东奔西走无暇上网。奈何多次电话催返,上面回复已回江苏矣。陕西相对比较封闭,思想保守毋容畅言,几乎找不到建言献策网站,更不用说学术讨论了。
出行前我已寻找到陕南几个网站,贴上了宣传虹桥论坛的文章,希望引起人们关注和联系为贫困学生申请帮助,虽有人大呼陕南贫困儿童失学,却未见如何采取帮助行动。火车上我遇见两个西安学生,谈及农村失学情况,我把虹桥论坛网址抄给她们,建议假期回去调查联系帮助一个失学孩子,她们说回校立即上虹桥网。按说她们已经上过虹桥论坛了,我说这里是爱心之花盛开的地方,未知她们有何感受和行动。
如果我赴陕西能够立足办学,我所联络的朋友自然会成为贵基金会的朋友,因为我们的事业正是你们事业的继续,让我们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吧!
forum.php(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4: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办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https://wk.baidu.com/view/5e636f ... ?from=singlemessage
企校合作是21世纪初,汉中籍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通过唐山朋友和北师大教授帮助,向全国两会提出《西部开发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然后在强国论坛、虹桥论坛、苏州教育在线论坛、千乡万才论坛等论坛,与国内外朋友广泛讨论探索实践可行性。张俊杰研究了1958年企业孵化半工半读学校的经验,呼吁政府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建议。因此,企校合作这个概念,应该是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巨大差距条件下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现"劳学结合、以劳养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06: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客观环境现状无法变更条件,要探索实现前进的目标,就必须适应环境“以屈求伸”,“人在屋檐下权且弯下腰”。雪
         这样,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实现更大目标,也就会改变原来的不利环境。这就是适应与变革,交替推进的辩证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09:3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说明:学者坦诚学术讨论,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公开辩论只是大众教育的形式之一,不是争强好胜的竞技比赛。
         如果有人来找学者挑衅,考虑学术层次距离很远,完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因为没有交流的语汇,强词夺理的输赢没有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22: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行各业分工合作,构成社会组织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良性运作持续发展。
但是,一把手指挥一切,不受监督制约。于是一盘棋衍化成政治目标,成为各行各业服务政绩的尚方宝剑,这就是接二连三的运动,曾经是喧嚣数十年的政治挂帅。
互助合作运动、反右斗争、除四害、大炼钢铁、反右倾、破四旧、社教、文化大革命,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政治可以冲击一切,这就打破了各行各业的分工,当然就破坏了合作,更谈不上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这种政绩运动,劳民伤财弄虚作假,不顾血本遗害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08: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精神是什么?中国精神就是长城的精神,捍卫中华民族顽强不屈抵御外侮的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泰山为代表的五岳精神,五千年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巍然崛起的精神;中国精神就是黄河长江的精神,九曲十折奔腾不息的精神。
中国精神集中华民族文明史经验,就是永远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扎根群众为人民生存发展开拓前进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7 09: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学者的出路
——戈壁风雪跋涉拾荒者的寻觅

         草根学者很难成功,特别是社会科学,既得利益集团故步自封,不容异己涉足。
          唯一办法,把可以迁移实验的方法,创新观念和概念,广泛介绍和阐释,以便引用和应用。
          而且,这种传播不要奢望周围的人援手,因为人的自然属性(趋利排他)的弱点,导致墙里开花墙外红。
         要借助传媒和网络,远距离传播才可能广种薄收。相信自己的探索,从实际出发造福人类,天涯海角总有知音。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真理总是先被拾荒者发现,然后一传二,二传四,只要有使用价值,应用越多越广泛社会价值就会越大。
         1988-1992我在江苏非常忙碌中,设计组织“向导教学法实验”,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新教育思想。因为思想超前,当时无人理解支持有其必然。
           历经30年逐步为各地教师自发引用、应用和迁移实验,2014.5《中国教育科学》发起师生关系讨论,2018《中国教师报》发起“教师到底是什么”征文,“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向导”,已经成为共识。
         但高层仍然熟视无睹,凯洛夫在高校教材中“教师主导论”仍然没有改变,导致教师思想混乱和误导。
         这是学阀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先进与落后思想的较量,官本位占据了优势话语权。
           国内外朋友参与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讨论,1996向国家教委建议,2002向两会提案,2004向总理写信,2005.10.28国务院决定全国试点。
           自力求学,校企合作,都是讨论中群策群力,最早使用词组,现在全国所有高校都设“校企合作处”,全国许多次半工半读研讨会议,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外国如何,故意掩盖国内如何推动新型半工半读的客观事实。
           只有当年参与讨论的朋友知道真相,那个时候那个高校专家出来支持和响应?连我写的回答老同志提问的文章,都推迟到2005年初才在北师大刊登,因为杂志嗅出了国务院的内部消息。
          这就是 阻碍科技和先进思想产生,近三百年中国科技落后的体制根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2 21: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新型半工半读试点办学情况综述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dad43ef01000908.html?vt=4

我与天津高杉11月中旬去西安到汉中,12月5日正式向市教育局提出办学申请,12月8日送交《关于筹办汉南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方案》,等待市局帮助联系闲置校舍和可利用生产荒地。同时,考察汉中药材和竹藤编资源,通过表兄王立文联系省龙草坪林业局同意利用子校设施,这样办学条件就齐备了。
龙草坪地处秦岭南脊108国道中段佛坪境内,那里水草丰富森林茂密90年代末停伐育林空置房舍很多,办学设施齐备生产可利用资源极其广阔。我考虑先租国道旁食堂商店服务川流不息客车旅客,附带养鸡、猪、羊和汽修汽配,经济自立进而赢余即可宣传招生实行一校两制。实验部面向贫困青少年推行半工半读新型教育制度,以林间养鸡猪羊为中心种养加一条龙管理,成立“秦岭生态林贸有限责任股份公司”,逐步在国内外打造出一个持续发展的名牌。另外可以按常规办学学历和长短培训同时进行,先上汽修汽驾服装加工和室内装修,高、中考辅导和自学考试辅导一起上,收费略低与西安和汉中,满足社会需求以作为“以劳养学”辅助措施。
我在林业局任教导主任3年,表兄主管营林了解那里资源丰富,近日找到刘益平编著《果园林地生态养鸡技术》,养鸡设施需:围网169米,饮水器25套,避雨棚207平米,一个劳力3个月可养鸡1500只获直接经济效益8956元(52-53页)。而所有设施均可用当地竹木自制,我也有20年前土法人工孵鸡成功经验,肉蛋产品直接销售西安市场无限广阔。因此可以肯定,这是一项低投入低风险高效益生产项目,适应15岁以上青少年劳动实践身心健康特点,符合可持续生态林业发展的社会需求,必将得到政府和民众支持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2010-5-11 1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20: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2004国内职业技术教育大讨论提出了校企合作新概念
昵称1NKv1  2020-01-03 19:51
         1988-1992我在江苏非常忙碌中,设计组织“向导教学法实验”,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新教育思想。因为思想超前,当时无人理解支持有其必然。
           历经30年逐步为各地教师自发引用、应用和迁移实验,2014.5《中国教育科学》发起师生关系讨论,2018《中国教师报》发起“教师到底是什么”征文,“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路上的向导”,已经成为共识。
         但高层仍然熟视无睹,凯洛夫在高校教材中“教师主导论”仍然没有改变,导致教师思想混乱和误导。
         这是学阀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先进与落后思想的较量,官本位占据了优势话语权。
           国内外朋友参与新型半工半读教育讨论,1996向国家教委建议,2002向两会提案,2004向总理写信,2005.10.28国务院决定全国试点。
           自力求学,校企合作,都是讨论中群策群力,最早使用词组,现在全国所有高校都设“校企合作处”,全国许多次半工半读研讨会议,专家学者津津乐道外国如何,故意掩盖国内如何推动新型半工半读的客观事实。
           只有当年参与讨论的朋友知道真相,那个时候那个高校专家出来支持和响应?连我写的回答老同志提问的文章,都推迟到2005年初才在北师大刊登,因为杂志嗅出了国务院的内部消息。
这就是阻碍科技和先进思想产生,近三百年中国科技落后的体制根源。
新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意蕴与培育途径
https://m.doc88.com/p-4925081575329.html
2002年国内提出了“校企合作”概念。在普及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大讨论中谈及救助失学青少年问题时提出的,推出了半工半读的教育试点,当时是在借鉴台湾平民教育建教班模式的基础上,为缩小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结构性差距,政府大力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双向介入、资源共享,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道路,逐步形成了职业教育新理念。因此,校企合作被定义为通过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协作办学或者项目开发,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半工半读自力求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现代职业教育道路的新模式。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做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随后,“校企合作”在全国成了高频词,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4-19 00:15 , Processed in 0.0511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