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70|回复: 6

一些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4 10: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men 于 2013-12-30 04:54 编辑

<b>浅析小学体育课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与克服</b><br>燕山小学 胡智文<br>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也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了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br>
一、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br>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br>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br>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br>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br>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br>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br>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br>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br>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br>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必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br>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其中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br>
3、最后教师还要注意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总之,要抵制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br>
<br>



 楼主| 发表于 2006-3-24 10: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助中学生调适自卑心理严重的自卑...

本帖最后由 samen 于 2013-12-30 04:54 编辑

帮助中学生调适自卑心理<br>
<br>
严重的自卑感会造成人的心理变态,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危害。但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家长可尝试采取以下几种调适措施来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br>
1.全面地、辩证地看待自己,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br>
<br>
2.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br>
<br>
3.提高自信心。当你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br>
<br>
4.体验成功。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br>
<br>
5.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br>
<br>
6.建立新的兴奋点。当你处于劣势或面对自己的弱项时,可以通过有意转移话题或改做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可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也是最能体现自己才能的活动中去,以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阴影,缓解压力和紧张。<br>
<br>
7.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心理,我们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补偿: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二是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自我调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br>
<br>
8.注意自我激励。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br>
<br>
9.选准参照系。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我们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4 10: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一样的世界2006年3月16日 光...

本帖最后由 samen 于 2013-12-30 04:54 编辑

不一样的世界<br>
2006年3月16日 光明网 <br>
<br>
  ——苏北农村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br>
<br>
  摘要:<br>
<br>
  在我国 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大打经济翻身仗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包括抚养子女在内,各项费用支出的重要经济来源。可是,对于留守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却容易出现种种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调查表明,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成绩一般较差,而更为重要的,这一部分学生中有的内向、孤僻、厌学、心理和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方面都有不同程的欠缺……<br>
<br>
  关键词:农民工 留守孩子 留守综合症<br>
<br>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国内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两极分化问题。同时,GDP和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可对于八亿中国农民来说,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却并非很明显。由于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进入城市从事那些既脏又累可收入并不高的工作,于是农民进城正在改变着中国农村不少家庭,中国数千年以来传统和相对稳定的家庭模式正在经历可能是有史以来少有的深刻变化。农民进城在改变着农村家庭的经济环境的同时,也使亲情缺失,观念冲突,劳动力减少和孩子留守等问题对农村家庭形成前所未有的考验。农民工以各自的方式奋斗在城市的边缘,在辛劳和汗水中追寻着梦想和希望。但在他们辛劳的背后,有着更多的忧心与无奈:他们的孩子远离他们,他们的生存的现状如何?他们过的还好吗?<br>
<br>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问题也成为伴随农民工出现的又一大社会关注的问题。“读书无用打工有理”“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等,正成为那些父母悉数外出务工,由祖辈照料生活的乡村学子的“留守综合症”。那些常年在外打工,以期待经济上翻身的农民,可能没有想到,他们的子女由于失去教育的机会、家庭失去温暖、心理变化将重复自己四处奔波的悲惨命运。<br>
<br>
  在邳州市陈楼镇我们对当地农民工的走访调查显示:56.63%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由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等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代抚养;60.44%的农民工认为“打工影响了对孩子的正常教育和培养”。但是,在被问及“如果考虑经济和家务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你觉得在外打工的所得能补偿你的所失吗?”,65.03%的人选择了“能”。这证明,农民想要以进城务工等渠道来解决农村的诸多问题,包括子女的教育和培养问题。<br>
<br>
  根据来自中国农业部的粗略统计,中国有9000万农民工进城务工。2004年,实际务工的农民已超过一亿。2003年,中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大省四川,1370万农民外出打工赚回474亿元。占全省农民纯收入增加量的50%。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br>
<br>
  盐城市阜宁县是苏北诸多贫困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根据县情提出加快经济发展规划,同时积极鼓励劳务输出工作。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这里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外出打工。根据我们调查,该县约83万人,其中外出打工人员就达17.5万之多。我们到了该县三灶镇前灶村进行调查。发现该村共1400多人,劳动力1000余人,可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就达478人之多。<br>
<br>
  窥一斑而知全貌,在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大打经济翻身仗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包括抚养子女在内,各项费用支出的重要经济来源。可是,多少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从小就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关爱。在为期半个月的调查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形至今仍让我们感到揪心,难以忘怀。这些仍然留在乡村的孩子,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监督,却容易出现种种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近而“留守孩子”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r>
<br>
  一、留守孩子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br>
<br>
  走遍苏北五市,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景历历在目,难以忘却:14岁的宿迁男孩张志富因交不起200多元的学费而黯然辍学;徐州小姑娘李蒙怯生生地向学校老师解释说:“我爸爸现在在外打工还没寄钱回来,我爷爷没钱交学费,我爸爸过几个月就能回来,您先让我上课,过几个月一定补上…… ”。苏北穷,农村更穷,农村的教育就显得尤为困难,在苏北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很传统的地域,由于农村的教育经费多来自于地方财政的投入,因而就显得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环境恶劣、师资队伍匮乏、教师素质偏低等都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农村的教育水平就更显得极其严峻。<br>
<br>
  在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的一个农村小学里,我们通过与当地学校老师的交谈了解到,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成绩一般较差,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部分学生中有的内向、孤僻、厌学、心理和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心理健康令人担忧,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br>
<br>
  照片中的这个小男孩是淮安市梁岔镇龙窝村的小波林,他才11岁,上小学三年级,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看,阴暗的房间里,瘦弱的孩子与偌大的桌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灯光是那么的昏暗,孩子不得不趴在昏暗桌子上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可家庭的条件不允许他能有更优越的学习氛围。我们不得不想起与他同龄的城里的孩子的学习环境:明亮的写字台、舒适的学习条件、一本本的学习资料、甚至还有家教。这些对于这些留守的孩子来说,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罢了。<br>
<br>
  虽然小波林是不幸的,但与那些辍学的孩子相比,他又是幸运的。据我们调查统计,在苏北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率仅为27.8%,与城市的入学率低了好多。更严重的是,农村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还有很多,每年苏北五市有近十几万农村少年在小学和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教育“金字塔”的坡度有日益陡峭之势。<br>
<br>
  在农村失学儿童中,其中留守孩子的比例高达80%,当我们来到盐城市阜宁县三灶村时,我们在马路边见到了刘老汉的几个孙子,他们赤裸着身子,在骑着三轮车一起打闹、嬉戏而观望他们的是他们的爷爷。这位爷爷告诉我们:他和老伴在家抚养大儿子家两个、二儿子家两个、三儿子家一个小孩,上还有80多岁高龄的母亲,每天还要干农活。“大人都出去打工了,这么多小孩管也管不住,有时连管他们的时间都没有。”爷爷奶奶下田干活,5个孩子就和80多岁高龄的太奶奶在家,根本没法管教他们,只能放任自由。当我们问到“他们都读书没有?”“有的读,有的还没读,不读书的都和他们父母出去打工了。”“成绩怎样?”回答是“我们对他们上学情况知道也不多,不晓得怎样,总之他们也每天都去。”<br>
<br>
  据我们调查,农民外出打工,造成了“隔代教育”,由祖父母或亲戚代为抚养孩子,这造成了家庭“空心”、亲情疏远,使这些留守的子女失去称职的监护人。传统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模式被打乱。而童年,正是一个人的性格、个性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亲情的呵护与关爱才能健康成长。当前农村大部分的祖辈,不仅年龄大,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而且多为文盲和半文盲,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尽合理,往往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就对留守孩子的教育不仅促进很小,有的甚至扭曲了孩子的教育。<br>
<br>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小一点的留守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抚养,大一点的则兄妹自己撑起一个家,他们集读书、干农活为一身。同时,由于没有能把握方向的家长,他们自我放弃、走向极端的不在少数,部分人滋生“读书无用”的思想,一心想进城打工。在徐州丰县梁寨村调查时,一位已经不想读书的年仅16岁的男孩反问我们:“读书有什么意思,我爸爸妈妈还不是照样能挣钱,他们还不是没有读过书。城里肯定比农村好,要不然我爸爸妈妈为什么一去就一两年不想回来?”,我们无语,不知道应不应该和他争执一番,估计任凭我们怎样劝他,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那让他憧憬已久的大城市。城市是比农村精彩,可城市里的竞争也比农村更激烈,试想如果在城市里你没有一技之长,又怎能立稳脚呢?也许他们会走他们父辈们同样的路——成为奔波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农民工。<br>
<br>
  调查中的一幕幕至今让我们感到心痛,很惋惜,我们真不知道我们面对他们的那些“理论”应该说些什么,不知是他们的想法太麻木还是自己已经被他们震惊了,我们无语。我们能做的只有是强烈的呼吁: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抚养孩子,教育孩子是父母、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关注孩子特别是那些父母为了生计而到处奔波,他们只能留守农村的那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br>
<br>
  二.留守孩子家庭生活的艰辛:<br>
<br>
  我们原以为这样的照片只会在电影里虚构或是在中国西部农村才能看到,可让我们吃惊的是这张照片却恰恰是在“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江苏省的北部农村调研时捕捉到的镜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无不为这个黑黑瘦瘦的小女孩感动着(图),无不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生活同情着。她叫丹丹,生活在淮安市涟水县梁岔镇龙窝村。众所周知,涟水县是全国有名的穷县。龙窝村人口大概有1500人,由于地形偏僻,乡镇企业不发达,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那几亩黄土地,收入微薄,为了维持贫困的生活,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外出打工人口在当地同样高达30%。三年前,丹丹的爸爸和村里的一群男人一起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列车,丹丹说,爸爸三年来只有每年春节才能回家,妈妈在镇上的小盒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因此,丹丹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我们来到丹丹的家里,家里的一切状况让我们的心情很沉重,我们甚至连开玩笑的心情都没有:那是一间很简陋的土房子,房间里布满了蜘蛛网,灰尘再加上这几天连连下雨,房子里阴暗潮湿,房子里没有太多的装饰,唯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粘贴在墙壁上的丹丹的奖状(图),我们知道丹丹在学校一定是个品学兼优的还孩子。同样,在家里时丹丹也很懂事,她能理解爸爸妈妈的打工辛苦,也很够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时一些本不应该她做的事情她也会主动地完成,因为她知道这样可以减轻一些爸爸妈妈的负担。<br>
<br>
  采访时我们发现,其实像丹丹这种情况的还有很多,他们的父母由于外出打工不在家,家里面的很多事情孩子们都会主动地承担下来,干农活(图)、做饭、洗衣服、喂牲畜等等。不可否认,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许多孩子已经承担了原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他们比起城市里的孩子不知要辛苦多少,可他们也没办法啊,也许他们会想的就是早点和爸妈一样到城市里去打工,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这些了,他们真的能摆脱吗?我们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祝愿,愿他们走好。让我们想想,如果孩子从小整天就要面对那些家庭琐事,被生活所困,他们的童年是多么可悲啊!<br>
<br>
  此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们的年龄一般都比较大,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孩子与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容抹去的代沟,很难沟通。长此以往,互不沟通就会演化成彼此的冷漠与不信任。同时,孩子时期正是身体、心理、智力各方面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的饮食、沟通等就现得十分关键,可恰恰是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的培养往往会被忽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农村家庭的生活状况并非很好,同时祖父母都很大年纪了,舍不得花钱买菜吃,甚至连油盐也舍不得吃,有时农村家庭吃饭也并非很及时,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孩子们饿的时候家里经常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吃,他们就会吃爸妈在家时给他们买的方便面,这种食品营养肯定不够。这对于正需要营养的孩子来说是极不合理的。<br>
<br>
  还有,在农村,因为打工使夫妻产生矛盾导致家庭解体的现象有上升趋势。来自民政部门的数字表明,在农村的离婚人群中,因为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而导致离婚的,所占比例高达五成以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离婚的家庭将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呢,孩子未来的生活又应该由谁来照顾呢?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br>
<br>
  三、留守孩子心理健康不容忽视:<br>
<br>
  在宿迁市宿豫区调研时我们通过问卷的方式对留守孩子心理健康做了测试,结果显示,打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多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心理和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这些年来,打工子女的心理障碍更是被称为“留守综合症”。有关专家在分析部分农民工留守子女所患上的“留守综合症”时总结为:“无人管教自我堕落”、“情感缺失冷漠内向”、“读书无用打工有理”。<br>
<br>
  小凯是宿迁市宿豫区一个八岁的小男孩,上小学四年级,其父母在苏州打工,他与姐姐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孩子缺少正常的父爱母爱,他很羡慕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身边撒娇。但当我们问他想不想爸爸妈妈时,他的回答让我们惊讶万分:“不想他们,因为他们不疼爱我,我也不喜欢他们。”将“凶残”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是不可思议的,但我们的所见所闻却不能不想到这个词:他和一个比他大一点的孩子产生了矛盾,在他打不过人家的情况下先是装哭,可又乘对方不备是又突然拿起板凳向对方砸去,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亏得我们及时阻止,才没有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哎,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可是听说他却经常发生这种事,爷爷奶奶也很少阻止。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是爷爷教的,他爷爷经常用铁叉把他和他的奶奶戳的浑身是伤,他说他不狠就会被人欺负,包括他爷爷,所以他和他的爷爷也经常发生冲突。他还把打架的杰作指给我们看——他头上的一个大大的伤疤。<br>
<br>
  无独有偶,小成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很少回家陪孩子,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躲躲闪闪,把头埋的很低,一直沉默不语,很害羞,不一会儿,就找个借口出去了,通过邻居,我们了解到:小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不爱说话,即使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也不多言,好多事都埋在心里,从不和爷爷奶奶讲。突然有一天,奶奶被通知到学校,一直蒙在鼓里的奶奶才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 一些情况,据老师说,小成经常在学校打架斗殴,平时不好好学习,调皮捣蛋,不交作业,迟到,打游戏,旷课,违反学校记录,由于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小孩子缺少看管,甚至有时候不回家过夜,在网吧玩游戏。最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个平日里这么害羞,见到我们躲躲闪闪的孩子竟然经常暗地里给女孩子写情书,而且是三番五次的,更甚的是,如果别的男生和他喜欢的女生好上了,他就会找一帮高年级的哥们狠狠的打他一顿,直到人家鼻青眼肿,想不到小小年纪,醋意反到很浓!<br>
<br>
  我们在调查时听到了很多关于孩子调皮的议论,在一些村民眼里也许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孩子叛逆的动机,可我们能理解,我们能懂得他们的心理。他们缺少的东西太多了,父母的关爱、信任、理解和支持,他们心理有事可又不能和最亲密的父母去说,因为他们为了生计在外赚钱了。忧郁的积累必然导致性情的爆发,这样有些过激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br>
<br>
  打工子女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因而产生了许多不良的习惯,譬如年纪不大便沉迷于谈恋爱、看录像、游戏机等等。有关专家认为: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社会应定期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实行感情关爱,父母要“常回家看看”,经常与子女保持电话、书信交流,让他生活在爱的阳光下。而最理想的方法是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在城镇就近住读,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样便于子女接受到亲情教育,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br>
<br>
  四、无管教心理诱发出的行为堕落:<br>
<br>
  在农村调研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群孩子引起了我们特别的注意,当然,他们也属于“留守一族”。他们多半是由于父母都不在家,而爷爷奶奶的教育看管不得力而变的自甘堕落、自我放任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令人不解,但我们却不难发现他们的的确确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最大的牺牲品,对于他们我们真有种“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冲动。“怒”的是他们自知家庭条件并不理想,就应该发奋图强,立志拼搏争取走出农村,告别世世代代穷困潦倒的生活,而不是自甘堕落、自我放弃。“哀”的是他们生长在农村,成长在一个极其落后的环境里,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而现在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被迫离开了他们,他们由于缺失了父母的关爱,心灵上的阴影显得更阴暗。此时,他们心理的希望之火便被无情地扑灭。他们的苦楚很少被别人理解。<br>
<br>
  在连云港调研时我们扑捉到这样一个镜头:一群无人看管的孩子竟然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偷偷打起了麻将来,各个怡然自得的样子,好不清闲。不由分说他们便是属于那种缺少父母鞭策,放任自流的一群。孩子作为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他们当然要有自己特殊的娱乐放松方式,同时,他们娱乐的方式更应该是那种积极向上的而并非沉迷于赌博性质的。我们对于这种行为无不感到意外和震撼,小小年纪他们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他们偏偏沉迷于这些行为,真为他们感到痛心。<br>
<br>
  “留守孩子”失足现象,更是令人扼腕叹息。据最近有关报道披露,某县发生10余起摩托车被盗案,其中有好几起是未成年人所为,这些未成年人中,大多数是父母在外经商的“留守孩子”。典型的一起案件是:去年12月20日中午,14岁的小文、小明等7个中学生,配制钥匙,先后窃得摩托车、助动车12辆。当民警通知家长来时,7个孩子的父母全都没有出现,他们都是“留守孩子”!<br>
<br>
  一个个血淋淋的案例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无不为他们感到顿首惋惜,希望父母们能多关心一下他们的孩子,别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br>
<br>
  只有走进农村才能真正地了解农民,只有走进农民工的孩子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半个多月的暑期实践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农民工孩子的艰辛和痛苦,颇多的感受涌上心头,我们认为农村教育内容的改革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现在农村教育的教材内容都以城市教育为依托,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没有生活、创业的能力。由于“读书无用”,很多孩子中途辍学,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军。因此,加快农村教育内容改革的步伐,加大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的内容,让孩子们即使初中毕业也能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已经刻不容缓。即使将来外出打工,也更容易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竞争需要。惟其如此,才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热情。<br>
<br>
  同时,我们还认为,要救治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征”, 最恰当的方法是如果他们的父母的工作栖息地固定,就不妨将孩子们带到身边,就近入学。所以想到这些,是因为国家已出台的一些相关的规定已明确提出,城市政府将承担起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这委实是一个很好的消息。我相信,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平等地受到保护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所以,最理想的解决方式是农民工子女随其父母在城镇就近住读,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便于他们接受亲情教育,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同时政府还应加大中小学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尽快地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之中,要像解决农村“普九”那样,保证每一个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义务教育”,这应该作为城市政府的任期目标和重要的考核指标。让留守的乡村学子,早日结束留守的岁月,同城镇的孩子们一道学习交流,融入现代城市社会的五彩生活。<br>
<br>
  社会调查已经结束了,可我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为这些留守孩子的生存状况牵挂着,为这些留守孩子的命运担忧。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应该享有幸福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生活,应该有着天真无邪的笑容,然而,生活的窘境,却不得不让他们过早的扛起生活的重担,过早地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此我们强烈呼吁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全社会的人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关心孩子的命运,共同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作者:高宁 唐善梅)<br><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4 10: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村民教育观:初中尽量上完 上大学不敢想...

村民教育观:初中尽量上完 上大学不敢想 <br>
<br>
  在对村民“您对子女的期望教育水平”一项的调查中,良陇村的村民大多选择了“初中”,而对于“大中专”或“本科”的选项,村民们大都表示“不敢想”。 <br>
<br>
  有两个子女正在上小学的覃莉油告诉贾瑞芬,作为父母,他很难对子女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为他和妻子的文化水平本来就不高,有时候孩子把作业拿回来做,遇到问题需要解答时,他们作为家长“因为不懂,一点办法也没有”。 <br>
<br>
  在良陇村,现在每一个孩子都有了上学的机会,特别是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孩子们上完小学甚至初中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了,而在以前,许多女孩子连小学都上不了。 <br>
<br>
  一些女孩不上学,就没有自己的学名,等长大了办身份证就用姓氏加乳名。虽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机,但村里的大人们很多不喜欢看电视,因为听不懂普通话,“只看到人在动,嘴巴在动,不知道什么意思”。看电视成了孩子们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贾瑞芬说:“现在村里的孩子们都上学,他们的普通话说得要比父母好很多。”良陇村小学校长覃正忠告诉贾瑞芬,现在村小学的老师很少到城里去,老师所授的知识显得有些陈旧,“在村里小学毕业的学生去到乡里的初中上学,数学成绩没有几个能及格的”,而村里在乡中学上学的30多个初中生中,能考上高中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更不要说上大学了。 <br>
<br>
  在良陇村,还有这样的一件事情:附近村里一位正在上初三的女孩,由于没有希望考上高中,寒假她回家,家里人就安排她和一个男孩订了婚。 <br>
<br>
  在调查中,贾瑞芬深切地感受到了村民们对知识、对大学生的崇敬。每当她和王健、田野拿着摄像机出现在村里时,总会引来人们的围观。村民们对外界的东西很感兴趣,总是羞涩地问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些问题,当他们得到答案后都会用羡慕的口吻说:“上大学多好呀!”可见,村民们并非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走出深山,到大学里读书。但就良陇村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供孩子上完初中已是尽最大的努力了。如果还要上高中、大学,即使孩子有能力考上,家庭经济情况也很难支撑。所以村民们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农村孩子读完初中就可以了,这样也算有文化了,到城里打工不会太吃亏。 <br>
<br>
  贾瑞芬应该是良陇村读书孩子中最幸运的一个。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了高中学业,当她领到大学通知书成为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时,全家人又开始为大学学费发愁。 <br>
<br>
  幸运的是,柳州市市直机关发动市里每个单位资助一到两个贫困大学生,而贾瑞芬得到的是柳州市财政局的资助。 <br>
<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24 10: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能让“成功焦虑”误人子弟28岁...

不能让“成功焦虑”误人子弟<br>
<br>
28岁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柳剑锋,8月15日凌晨离校出走,至今音讯全无。据媒体的报道,柳剑锋从小成绩很好,考上北大后发誓要混出个人样来,“周围的同学都有女朋友了,他还没有;好多同学都考了驾照,他考了但没通过;出国留学也受挫了;马上面临毕业,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又没有钱买房子……”大约因为不堪现实和未来施加的过于沉重的压力,柳剑锋选择了逃避。 <br>
  关于柳剑锋的出走,有人认为他是“受名校标签所累”,也有人认为他可能心理素质较差,不能冷静对待出国未成、女友分手之类的挫折。这些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更重要的因素或许还在于,柳剑锋把考驾照、出国留学、有好工作、买房子、交漂亮女朋友等“硬件”看得太重了,因为在现在很多人看来,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就应当努力追求并如愿以偿地拥有这些“硬件”,否则他就“混”得很惨,更何况柳剑锋还是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如果毕业之后只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那么他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没有“混出个人样来”的弃儿。 <br>
  像柳剑锋这样渴望拥有多种“硬件”,渴望用这些“硬件”来证明自己成功的年轻人,在我们周围并不罕见。由于他们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或落拓失意,他们就可能陷入一种欲罢不能的焦虑之中,这就是所谓“成功焦虑”,严重的还可称为“成功焦虑症”。 <br>
  从医学角度看,焦虑原本不是坏事,它可以视同为一种忧患意识,能使人警醒、催人奋进,具有进化的意义。但焦虑如果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一种心理障碍,使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忧愁和担心。一般的焦虑都有一定的诱因,“成功焦虑”和“成功焦虑症”的诱因,则在于流行的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的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人们耳目所及,能挣钱、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富贵还乡、赢者通吃、名利双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词。去年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曾播出过一个案例:一个年仅15岁的农村女孩,下决心要以最快的速度挣一笔大钱,于是绑架了亲戚家的孩子,以此勒索20万元。是什么让一个质朴的农村女孩异想天开铤而走险?“成功焦虑症”怕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br>
  为了避免“成功焦虑”误人子弟的悲剧,必须改变那种把所谓“成功人士”渲染成时髦而伟大的时代英雄的意识导向。应当帮助年轻人培养实事求是的成功观念,引导他们做有远见、有耐心、从容大气的劳动者。应该让年轻人相信,成功虽然有一些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多地取决于当事者的内在感受;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认可度,与他在事业上已经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别是所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我们的社会应该建立起新的评价体系: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和地域,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做出成绩的公民,都将享受到足够的荣誉,树立起自己的尊严和成就感。只要踏实而负责任地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被视为成功者。<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4 12: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二少井喷了嘛。鼓掌ing,拜读ing...

二少井喷了嘛。<br>
鼓掌ing,拜读ing。<br>
另:昨天看到某人说要学会爱护自己,今天居然发现他和我没有时差。<br>
深更半夜还在网上,这算是爱护自己吗?二少同学,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4 19: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留守综合征”, “读书无用”,“普九”...

“留守综合征”, “读书无用”,“普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5-7 06:17 , Processed in 0.0336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