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30|回复: 2

[转帖]2004年十本人文学术图书(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6 22: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历史”走向思想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西哲曾有此言,那么,一切历史书写该是当代人所应珍视的现代记忆。回眸历史人物,犹如红尘往事,纷纷零落,在这些历史与思想中,有多少值得我们深思,又有多少仍可视为现代记忆?历史已去,风流犹在,倾听此间事,虽或未必能知晓天人之际,却能明达事理,晓知人情。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汪晖,自1996来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瞩目的人文杂志《读书》执行主编之后,一直就是颇具争议性的焦点人物。1997年底,汪晖的论文《当代中国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发表,“以其富有挑战性敏锐思想,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地震。此后他以独当一面的悲壮连续撰文从学理上全面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所出现的跨国资本与集权体制一体化的复杂割据,揭露全球化背后所掩盖的压迫关系,并试图在重新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重建知识分子的批判性。”(许纪霖语)2003年,汪晖的论著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外舆论界中产生强烈反响,被美国学人誉为“了解中国的一本最佳读物”。2004年,汪晖又出版了新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此书历十年而成,是汪晖继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之后又一学术力作。本书共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分上、下两卷。第一部上卷为《理与物》,下卷为《帝国与国家》;第二部上卷为《公理与反公理》,下卷为《科学话说共同体》。汪晖的著作讨论了现代世界得以形成的基本原理,如“个人”如何成为现代世界的道德或者“人生观”基础,“科学”怎样瓦解和取代了传统“世界观”,现代语言和表述方式是如何随着现代世界特别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变迁达成的。汪晖力图在现代知识的基本原理方面作出贡献,而事实上他正是在这一方面作出了他的贡献。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






自八十年代首开风气猛烈批判激进主义以来,海外学人余英时的言说一直对国内思想界产生深刻的影响。早在八十年代,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士与中国文化》一书就曾深深震动国内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著述颇丰。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2004年,首先由广西师范大学推出了余英时文集四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余英时文集》共分四卷:《史学、史家与时代》、《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大体上都是关于中国史学、文化史、思想史方面的论文,但也有几篇是讨论西方历史与文化的。此后,广西师范大学又出版余氏近年新著《重寻胡适的历程》。



在广西师范大学推出余氏这些重要著作的同时,三联出版社也不甘其后,也推出了余英时作品系列。“余英时作品系列六种”包括《朱熹的历史世界》、《论戴震与章学诚》、《方以智晚节考》、《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现代儒学的回顾展望》等。其中《朱熹的历史世界》尤受学术界广泛好评。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在古希腊,哲人就是智者。在现代社会,书写哲学历史的往往是哲学家的本分,哲学由哲人下降到哲学史家,所以,现代的智者就是“哲学史家”,冯友兰可能就是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领路人,他的《中国哲学简史》则可看做他为普通读者写的入门读物,其间充满了大家智慧。









冯象 政法笔记






一如冯象所言,“政法”二字,中国人的理解和西方人的理解大相歧异。冯象说,他这本著作是以一个法学家的身份写个普通读者看的通俗读物。冯象本是法律和文学双博士,法学之外尚能舞文弄墨,把死板教条的法律知识以轻松活泼的文学笔调加以化解,除冯象之外恐怕没有第二人有这本事。《政法笔记》的好读好看,并且读者能受益菲浅,真得感谢这位文学、法律双博士。






吴思 隐蔽的秩序






吴思的作品,真正是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那种。文风朴实,说理清晰,没有过度的修辞,没有无度的玄思。吴思的智慧是真正读明白了历史的智慧。









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周汝昌先生已进入人生之黄昏,毕生以研究《红楼梦》为志业,早年曾有《红楼小讲》,收入大家小说,为读红楼之读者所喜闻乐见。近年坊间时常能见其所著述关于红学的论述,其《曹雪芹画传》早已为读者所耳熟能详,《周汝昌点评红楼梦》更是集结了先生一生关于红学的论述精华。目下这本《红楼夺目红》,是先生晚年关于《红楼梦》的精辟论述,其文章往往不过是千字文,但其眼见卓识却不可以文章短悍而名之。









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






温铁军先生的新著作《我们到底要什么?》不过两百多页,收录的是作者近十年来的一系列论文,然而这本论文集读来却让人颇不轻松。以前曾在《读书》等杂志上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温先生的文章,文章都不长,但读起来也不轻松。温铁军的行文简洁精练,但其给出通过坚实有力的例证所证明的结论却往往造成极大的冲击力,尤其是温铁军对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论述,一反学界与公共舆论界的骄矜冒进姿态,深刻检讨并反思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弊端、并以世界现代化为大背景探讨农民问题的特殊性,言之有理,证之有据。在本书开篇,温铁军就迫使我们去面对一个颇为沉重的问题:我们到底要什么?也即是“中国人民的现代化究竟需要走怎么的道路”?




钱穆 晚学盲言






现代中国学术史上,钱穆当然不是第一个自己口述、别人记录写作的人,陈寅恪比他要早。但是,比起陈先生目盲后所作的《柳如是别传》来,钱先生晚年目盲后所作的《晚学盲言》显得相当不同,所论的题目都大且沉重。



  《柳如是别传》的用意今人讲得有些神乎其神,其实,说到底也不过就是自娱自乐罢了,或供今人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或供后学追究陈先生的晚年学术。而《晚学盲言》则起自宇宙与自然,结于道德与人生,中间还用相当的篇幅讨论了国家与政治这样的大题目。拿如今汉语学界正流行的施特劳斯学派的读书方法看,光这个结构,就显得与众不同:自宇宙始,以人生结,而联系这两部分的刚好是国家与政治。



  今天的汉语学界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知道钱先生是国学大师。但是,在钱先生自己看来,似乎他的学问并不只是国学这么简单。无论是谈宇宙与自然,还是国家与政治,抑或是道德与人生,处处不忘扯上西学。比如讨论政治,就用了相当多的语言讨论希腊城邦制度对罗马帝国、中古欧洲及今天的欧美政治的影响。也许更让今天以精通西学自命的人无法忍受的是,在讨论中西文教政制区别的时候,他对自己对西方的了解显得相当自信。而当代儒生们嘴上礼义道德、儒家文化,其实葫芦里卖的药不是政治保守主义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这种舶来品,贴上儒家的标签也不过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装神弄鬼。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




作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哲学家,惟有刘小枫能把深刻的玄理放进一个个有趣的叙事故事之中,《沉重的肉身》重版,刘小枫在序言中称“此次重版,一仍其旧,只修订了一些误植字,人不可能同时跨进两条河流,书也如此”。



刘氏的著作,已经构成了90年代之后中国思想界不可跨越的鸿沟。如果有谁想真正进入中国现代思想界,那么,可把刘氏的著作作为导读性读物。刺猬的温顺——讲演及相关论文集,这是刘氏2002年的著作,这本文集标志着刘小枫在2002年之后由温和的自由主义立场转向保守主义,也由此和他的《沉重的肉身》形成了鲜明的对峙。哪一个刘小枫才是真正的刘小枫,多变的狐狸本性或许正显示了刘小枫对于问题的不懈追求。






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






1985年,黄仁宇在台北版的《万历十五年》自序中第一次提出“大历史”的观念,他说《万历十五年》虽然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但却属于“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范畴。“大历史”与“小历史"(micro-history)不同,不斤斤计较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也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是要勾画当日社会的整体面貌。在提出这个观念的同时,他从1984年开始撰写《中国大历史》(China: Macro History),对中国的历史与文明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释。该书1987年定稿,1988年由美国Sharpe出版公司出版。他亲自改写的中文版则于1993年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这些观点在这本书撰写期间及其后的文章与专著中,他反复申论,读者自然印象深刻,但引起的反对意见也自然产生。针对这些批评,黄仁宇也陆续提出他的回应,这本文集的第一个部分便是这些回应的总集,而以《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作为书名,正是要彰显黄仁宇对“大历史”的信念,不因外界的评论而有丝毫动摇。他要借着他的论证重新修订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个人观感及人物传记,这并不是所谓旧瓶装新酒,而是大规模打开门面,有如自隋唐的体系重新估计魏武,固然以旧迎新,也以新问旧,凡事都在再度审订之列。他明确地说:“迄今我没有失望气馁的理由。”因为:“我们虽不能在一分一秒的时间内目击木叶之成长,在长时间却可以体会它在继续成长,而且无从后退。”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22: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左派,不要看他...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左派,不要看他:)
余英时 朱熹的历史世界,看过评论,不知道网上找不着得到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看过
冯象 政法笔记 看过零星的文章,打算找来看
吴思 隐蔽的秩序 在三联书店看的:)
周汝昌:红楼夺目红 算了
温铁军:我们到底要什么? 温铁军的东西看得不少,听过他的讲座,我的偶像之一
钱穆 晚学盲言 钱穆的看得多,没看过这一本。
刘小枫 沉重的肉身 看过零星文章,基督教,不是太感兴趣。
黄仁宇 大历史不会萎缩 看过其他,没有这一本,不过现在对那个大历史不是太感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23: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4年十本人文学术图书(西方)...

2004年十本人文学术图书(西方)

2004年十本人文学术图书(西方)






“学者”与“知识人”






什么是学者?什么是“知识人”?知识人不等于学者,学者也未必就是知识人。按照萨伊德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是属于这样一类人的称号,即这类人绝不向权势妥协、以不屈不挠的博学对抗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异己的力量。在我们这个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言说似乎已经笼罩了媒体、网络和所能到达的任何公共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人所应该具备“博学”,很多时候,这一类似乎能回答问题的知识人恰恰是陷于一种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而不自知,对自己的所学所思缺乏反思的力度更难以让人信服自己的言说是否已经切入了现代社会的内核。




马克思·韦伯 韦伯作品集




韦伯的作品,现在看来,已经不在是如此陌生了。早在八十年代,三联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曾深深打动中国学人的思考以及言说方式。此次广西师范大学引进台湾远流版的《韦伯作品集》,共分五卷,包括了《学术与政治》、《中国的宗教》等重要论著,该文序者苏国勋说,“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是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历来对韦伯思想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派,即文化论和制度论,前者主张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对人的行动具有决定作用,故而韦伯冠名为“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这一卷帙浩繁的系列宗教研究(包括基督新教、儒教、印度教、犹太教等)是其著作主线;后者则强调制约人的行动背后的制度原因才是决定的因素,为此它视《经济与社会》这部鸿篇巨制为其主要著作。这种把一个完整的韦伯解析为两个相互对立部分的看法,从韦伯思想脉络的局部上说似乎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但整体看来都有以偏概全的偏颇。……应该运用韦伯研究社会的方法来研究韦伯本人的思想,放大开来。”颇有见地,事实上,韦伯的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思考的场域。但,我们是否真正获得了韦伯及其对现代性的悲情洞察则尚属疑问。




舍斯托夫 舍斯托夫文集




今年来,白银时代俄罗斯宗教哲学在中国变得异常火热,各种各样的文集充斥坊间,翻译进来的著述不胜枚举,而舍斯托夫作为当时宗教哲学家中十分重要的一名,其翻译进来的著述也相当之多。舍斯托夫的问题是在俄罗斯古典时代分崩离析的时代,舍斯托夫所思考的问题是古典俄罗斯与现代俄罗斯之间的阵痛,现在看来,他对现代性性格的激烈批判依然有效,在舍斯托夫所输理的现代性谱系图中,我们依然难以辨认我们自身的位置。




施米特 政治的概念




《政治的概念》在今年重版,并以此为契机推出了《政治的浪漫派》,施米特这个人,向来是被归入到纳粹一路的思想家,而今却时来运转,突然成为学界大红人,各种奥妙,似乎和中国的国情有着重大干系。施米特讲,现代政治已经是失去了灵魂的政治,亦既现代政治是不讲政治个性的政治,而现代性已经迫使现代政治必须围绕着没有正当性的政治机制。那么,如何为现代性之后的政治寻回现代政治的正当性也就成了施米特致命的思索?

施米特的引介,得益于刘小枫的言说,据说《施米特文集》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但愿这一计划能顺利完成。




苏珊·桑塔格 重点所在




2004年的中国舆论界,注定要为一个词眼焦灼不安。这个词眼就是“公共知识分子”,那么,什么是“公共知识分子”,这就成了一个注定难以厘清的概念。如果放入到施米特所思考的政治视野之中,公共知识分子绝对只不过是一个“政治的浪漫派”所开的政治玩笑。桑塔格就在这个不幸的场合出现在了浅薄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视阈之中,桑塔格的不幸印证的恰恰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不负责的心态。中国的“政治的浪漫派”或许很难读懂桑塔格所面对的现代政治难题。

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这本《重点所在》一起出版社的桑塔格著述还有《反对阐释》和《疾病的隐喻》,皆是上乘作品。




以赛亚·伯林 自由论




《自由论》其实就是以赛亚·伯林著名的《自由四论》的扩展本,以赛亚·伯林的名字首次为国人所知悉,得益于甘阳在八十年代对于这位大家的介绍。迟至九十年代,以赛亚·伯林在1997年的逝世,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伯林的死可比雅克·德里达风光得多了。伯林的重要著作,包括《反潮流》、《俄国思想家》、《现实感》等等,都已经被译介进来。但这位作家竭力反对一元化的世界却依然存在,这种一元以赛亚·伯林称之为爱欧尼亚的恐怖症正浮现在我们的面前,而这恰恰正是一个讽刺。






威廉·曼切斯特 光荣与梦想






这位曼切斯特不幸已于今年去世了,身后留下一大堆的传记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这本《光荣与梦想》。20世纪70年代初,《光荣与梦想》初版,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美国各大报章赞誉纷纷。1979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本书的中文简体字版本,在中国广大读者群,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深远,也极大地影响了一大批国内记者的写作手法。这些影响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有它的发展历程,《光荣与梦想》对美国如何摆脱困境、走出萧条,进而演变成一个超级大国的历程给予了介绍,书中对美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描写对当今的读者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在我们重新出版这部书,乃是希望更多的人通过它了解美国这一段历史,进而更深入地认识当代美国社会。






雅克·德里达 多重立场






德里达去世了,法国后现代哲学运动的似乎也死去了。德里达去世之后,法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隆重纪念这位法兰西最后的哲学家,所有的标题都离不开“解构之父”这个标题。这位哲学家在他七十多年的学术历程之中,写下了众多的学术论著,影响所及,非及法国后现代哲学,更波及全世界。德里达死后,美国《纽约时报》就有一位女性学者撰些,德里达死了,大叙事也死了。真不知道德里达活着会怎么想。






斯蒂芬·茨威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上大学的时候,图书馆十分破旧,除了康黑马的著作基本上齐全之外,找不到合适的读物。斯蒂芬·茨威格这本书就是我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找到的。这是八十年代三联出版社出版社,书页已经破旧不堪,于今,斯蒂芬·茨威格这本名著的版权已不在三联手中,而重新包装出版之后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也不如原版亲切可爱,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小书。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把她归入学术类,完全有我的个人理由。作者在本书中所讨论的是现代建筑问题,对比而言,他的背面则是古代建筑。本书是对20世纪的建筑及其起源的一次全面审视,1980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赞誉,从而成为该领域的经典之作.1985年本书再版时,作者对其进行了修订.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此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充,补充了最新的内容,并对当前特别重要的领域和论点进行了考察.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也经过重新审订和扩充。本书资料翔实,涵盖了自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主要的建筑思潮及流派、建筑师及代表作;丰富而精致的图片,令本书的阅读更加直观;客观而精到的论述.使现代建筑发展中纷繁复杂的线索变得清晰可循,建筑及建筑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建筑与音乐,绘画、哲学的内在联系也更可感知。






彼得·赖尔/艾伦·威尔逊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无疑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它确信自然是有秩序、有规律的,确信人的理性能够克服任何障碍。卢梭、伏尔泰、笛卡儿、莫扎特和牛顿是其杰出的代表。启蒙时代也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人们告别宗教教条、迷信和专制主义,转向凭借理性和经验来探讨社会组织、艺术、经济、教育、政府和科学。这一转变在很多方面促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杰斐逊、富兰克林和播恩都是启蒙运动的儿女。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或许是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既不乏轻松活泼,又鞭辟入里的思想读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5-20 20:07 , Processed in 0.0222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