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5|回复: 2

VK 17 备选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7 1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vian 于 2012-6-14 00:56 编辑

尼奔 在 Mar 06, 2012 最后更新
开启智慧的钥匙系列九
一做更比百见强------谈"手到"------------------已用

解广润、陈慈萱

     在学习中,使用双手和使用口一样,既是一个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即训练加深记忆的过程,又是一个取用信息的过程,即训练使用学习内容的过程。手在学 习中的用处可多啦:写字、查字典、做文章、推导公式、做笔记、做习题、做实验......都离不开双手。没有手想看书也困难,因为不好翻开书本呀!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开始学汉字、学算术时,就得用手。如果一个汉字写五遍就能默写,恐怕看和念十遍也还是不会默写。至于要学文章的格式和标点符号,多 看多念的效果也远没有多写好。学汉字如此,学外文也是如此。常见有不少青年为了记忆外文词的拼法在那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苦念苦背,但是效果却很差。建议 你在念的时候边念边写(用树枝在地上写也可以),效果一定能显著提高,因为写一遍就能抵上念好几遍。
     学写字要注重初学时的严要求,一定要横平竖直、结构匀称。初学时如果马马虎虎,要改正笔迹是非常困难的,每个人的签名和笔迹几乎和指纹一样是终身的 烙印。如果字要写得好,更要终身下功夫才行。东汉书法家"草圣"张芝练字无纸,"凡家中之帛,皆书而后练(写字以后才煮了染色)""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张怀瓘:《书断》)。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并没有什么"天才",据《晋书》本传记载:"羲之书,初不胜(本来不如)瘐翼、却愔"只是由于他时常用张芝 的故事鞭策自己勤学苦练,这才"及其暮年方妙"。现在江西临川新城山还有王练字的墨池。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唐代郑虔是每天都要练字的,纸张缺乏,他就 用柿叶来写字,竟然写了好几间屋子的柿叶(《唐书- 文艺传》)。
     对青年学生来说,不论学中文或外文,都要勤于用手查字典。字典是我们的随身老师,有问题要多多向它请教。清代考据家和数学家戴震十几岁时就把《说文 解字》和几本字典完全掌握了,后来在考据学上做出很大成绩。钱钟书曾背过几种英汉字典,曾任"毛选"翻译委员会主任。当然对初学者,认字识词要先求其精, 精熟比丰富重要得多。字和词虽然认得很多,如果都是仿佛依稀的认识,读音和意义都不清楚,到写的时候全无把握,念的时候错误百出,又有什么用处呢?
     学语言要多动手练写作。写完要多改,包括把可有可无的字去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谈作文的经验时说:"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商量多包 括有修改多的意思。据记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稿,初说涂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除皆山也',五字 而已。""(欧阳修)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何薳(yuan):《春渚记闻》)。由于他这样勤学勤改,原来比他强的同辈 称赞他说:"欧九真一日千里也!"其实,对作文要多改可算是古今中外文学家的共同经验了。俄国文学家契诃夫说过:"写最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最不好的地方的 本领。"我国文豪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学外文如果有老师指导,也可以多练外文习作,还可以练习把中文翻译成外文。搞翻译可以把一字一词的精确含义琢磨透彻,对了解外文有很大帮助。
     手到的另一条功夫是写摘要、写心得,甚至抄录书的重要段落。每天学习时写些摘要很有好处。最好能做成卡片的形式以便于分门别类整理。写摘要的重要性 以后还要详谈。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抄录一些常用的词汇、甚至抄一些精彩的段落,会有很大帮助。在外文学习中,抄书可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手段,抄写一方面有助于做到正确拼写,一方面又可以帮助读熟记牢,真是一举两得。(蒋宁 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an 于 2012-6-14 00:57 编辑

由 Siddel 在 Mar 21, 2012 最后更新  (查看变更)
标签:  (没有) 编辑
   
温故而知新  ---------------已用

子曰:"温故而知新",孔夫子的意思是说,要常常温习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并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其实,孔老夫子是要强调复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有计划地进行复习,我们的学习效率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进行复习呢?概括来讲,复习的窍门在于知识的整理和有效地重复。

为了更好的理解复习的方法,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我们记忆的一些习惯。通常,我们更容易记住一些有规律的,以及那些和我熟悉的事物有联系的内容。比如说,2244668800和1853297261,同样是10位数字组成的一串数字,前者显然容易记忆多了,因为它很有规律。再比如,两个单词,一个是chicken (鸡,鸡肉),另外一个是chameleon(变色龙),相比起来,第一个更用以记住,因为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这些体会提示我们在复习的时候首先要对知识进行一个提纲挈领地整理,找到知识的之间的联系。一方面,整理出提纲的过程也是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另一方面,归纳整理也是对知识的压缩,减少记忆的负担。那些归纳整理过的内容,当我们再次复习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复习提纲的条目,很快地回忆和联想起所有的内容,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们的大脑更喜欢记忆生动有趣的内容。很多同学对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的内容记忆深刻,可是让他背下短短一页的课文却难上加难,就是这个原因。一种解决方法就是联想和想象。比如说我们在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就可以在读懂理解文章之后,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想象眼前就是月色下的荷塘,通过这种方式,会让我们背诵的更快,记得更牢固。               

复习的另一个窍门在于有效地重复。我们需要复习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会遗忘学过的知识。而适时地复习,就是一种很好的防止遗忘的方法。但是,需要记住的内容那么多,我们总不能每天都来记一遍吧?当然不用。同样,我们来了解下我们的大脑是怎样忘掉知识的。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专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艾宾浩斯用一些没有规律的字母组合来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就是下边的表格:

[img]
利用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通过适时的重复来对抗遗忘,增强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个例子,就拿记忆100个单词来说,在你第一遍记住之后,可以先做别的事情,20分钟后重新记忆一遍(这次记忆的时间肯定会比第一次短很多,因为你已经记住大部分了);过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可以再来记忆一遍;之后就是12小时后(可能是第二天)。在第一次记忆这些单词的当天可能重复两三次就可以了,当然后边重复记忆的时候花的时间会非常少。随后的几天里,可以每天都过一遍,持续一个星期。再之后就可以每周复习一遍,这种复习其实花费的时间会非常短,你可能只是简单的过一遍,根本不用再去背诵,因为经过这么多次的重复你早已记得非常牢固。在我们平时学习英语和语文的过程中,背完单词和课文,在老师检查之后就不再重复,那么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几乎要重新的背诵一遍。那么多内容加在一起,最后就会非常辛苦,而且效果不一定很好。如果在第一次记住之后,根据自己的记忆习惯及时的复习和重复,那么,每天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把知识牢牢记住。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常常的复习。一方面整理学过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适时的复习可以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添加注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an 于 2012-6-14 00:57 编辑

由 尼奔 在 Mar 06, 2012 最后更新

趣赏古人"读书诗" ---------------------------已用
福建平潭一中教师  林振贵\辑录

许多古代名人学者不仅喜读书,而且善读书,他们写下的一首首"读书诗",是他们宝贵的心得与体验。吟诵这些诗篇,能启人心扉,发人深思。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过一首读书诗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提出读书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第一首为:"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 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其"一寸光阴一寸金"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常被后人引用。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勉好男儿趁年轻勤奋读书,免得白 发时后悔莫及。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情有独钟。他的《宋安谆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不但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行了诗化,而且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学习。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创作了许多关于读书的诗篇,他写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诗人告诫儿子想成就学问在少壮年时就得下苦功,但是,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表面的,要彻底了解事物的本质还需亲身实践。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写过一首题为《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首诗是他读书的经验之谈,他 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细细体会琢磨)。

宋代诗人刘过有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发捻时。"诗中提出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 收获。

明朝宰相于谦把读书年作"乐"事,他的读书诗写得十分真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他认为读书能得 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灵魂得以净化,从而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

明代大科家宋应星写的《怜愚诗》云:"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忠告人们读书要专一,不要信马由缰、见 异思迁。

清代学者袁枚写的读书诗云:"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他认为读书不解其中味,囫囵吞枣,无疑与"蠹鱼"一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5-18 09:51 , Processed in 0.03711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