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山东定陶牛娜2016年月度总结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7: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蝙蝠和雷达》教学案例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写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的研究,找出蝙蝠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从而保证了飞机更加安全的飞行。本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性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仿生学了解甚少,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应该很感兴趣。课文介绍的内容以及教师对蝙蝠和雷达的介绍和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仿生学的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
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以图为媒,导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请说一说你对他们的了解。
生:老师,蝙蝠是一种动物。
:老师,我认为蝙蝠是一种鸟,因为它会飞。
:请问同学们,刚才有同学说蝙蝠是一种动物,动物分好多种呢?什么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陆生的,水生的,很多种。今天老师来告诉你,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它会飞但不属于鸟类。一般鸟类都是卵生的,而蝙蝠是胎生的,所以蝙蝠不是鸟,而是一种哺乳动物
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
生:齐读课题。认读蝙、蝠两个生字。
二、学习生字
师:提出要求: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同桌轮读,互相指导。
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师:重点指导绳 、蝇的字音,并且会区分。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课文主要讲了蝙蝠和雷达的故事,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
师:你真是个读书高手,很会发现问题。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2:飞机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通过实验发明了雷达。
师:你也是一位非常会观察的同学,把课文读的这么好,看出来你很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大概知道课文内容了,今天咱们仔细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师: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生:第二段是过渡句,在这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设问句。自问自答。
师:回答的非常好,很精确。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靠的是敏锐的眼睛。
师:证实一下是不是这样,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行动吗?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注意安全。
生:老师,好害怕。
生:老师,我感觉脚底下给没什么样,软软的。
生:老是碰桌子,碰的很疼。
.......
师总结: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呀,我们是不是应该带着赞叹的与其读呀!齐读这一段。
二课时
师:上节课通过我们的体验,感受到蝙蝠在夜里飞行真的很厉害,蝙蝠的秘密被我们人类知道了,小蝙蝠很是好奇,同学们,你们愿意带科学家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我们要想完整的回答,就必须认真读课文,那些自然段写了科学家的实验。
生:4----6自然段。
师:完成表格:
生:第一次:实验方式: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眼睛蒙上。让他在屋子里飞。结果: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有碰着。结论:蝙蝠能在夜里飞行,和眼睛无关。
第二次实验:把蝙蝠耳朵塞上。
第三次实验:把蝙蝠的嘴封住。实验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结论:蝙蝠的飞行和耳朵,嘴巴有关系。
师:文中有个词语叫横七竖八是什么意思?
:横的有,竖的也有,斜的也有。
:对,文中是没有规则,很乱的意思。
:展示三次实验结果后,课文使用了蒙,塞封,三个不同的动词,用的很准确,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准确用词。
:分析三次实验结论。第一次实验结论是什么?
:蝙蝠不用眼睛探路。
:第二次试验结论是什么?
:蝙蝠再探路时用到了耳朵。
:第三次实验结论是什么?
:蝙蝠再探路时用到了嘴巴。
:从蝙蝠第二次第三次的探路中,你发现了什么?
:蝙蝠靠嘴和耳朵的配合探路。
:课文第六自然段,用了一个重要的词,讲了这个关系。
:配合。
:这个词说明蝙蝠探路需要靠嘴巴和耳朵两种器官。生给“配合”打上重号。
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默读句子,画出蝙蝠和耳朵配合探路示意图。
师生共同完成:——→_→超声波→_→障碍物→_→耳朵
:同桌互看板书,相互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请你动手画出雷达探路方法示意图。
:天线→_→无线电波→_→障碍物→_→荧光屏。
:。通过对比两幅图,我们可以发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
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天线。
蝙蝠发出的声音超声波相当于雷达的无线电波。
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荧光屏。
总结:这就是神奇的仿生学。下面是拓展,出示图片: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的句式说。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的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翔,一架飞机穿梭在夜空,平稳地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这里没有设置疑问,然后接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动脑,根据自己课下的预习和搜集的资料来说,一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的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2、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的示意图,直观的显示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自学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通过图对照。学生好像突然间从似懂非懂到一下子明白过来了,感觉好简单呀!
不足之处: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的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尽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说的训练,但思考和问题过于浅显,生成的东西少,读的训练有待进一步加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6: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月份
《蟋蟀的住宅》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法国著名昆虫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啦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然后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他的劳动成果,不由得让人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面向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昆虫,学生普遍喜欢有研究的兴趣,加上本文的作者又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一种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
教学过程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本文的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有什么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塑料袋,这是我今天专门跑到草丛里找了一个小东西。
师:认识这个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师: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生: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的拼音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
师:。小家伙虽然个头小,但人缘好,早已是家喻户晓了,你知道他有哪些本领吗?
生:唱歌。
生:斗蛐蛐。
生:建住宅。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他是怎样建筑住宅的。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理解“”宅”的意思。
生:房子。
生:住所。
生:家。
根据课题,猜猜课文可能写了哪些内容?
  同学们,在猜之前想一想,我们自己家是怎样建筑房子的,我们建筑房子需要做什么准备?师引导:
(选择宅基地,打好基础,设计好室内的各个管道,理想的房子造型,请工程队施工……)
生:选择住址,住宅的样子,怎样修建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自读课文:证明自己的猜想。
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1,抽读课文,相互正音。
2,认读词语。
指名读、齐读、男女分读。
3,你猜想的内容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里在读一读,然后把你的收获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从住宅、选址、外部特点、内部特点回答)
4,生:根据提示回答。
生: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哩!
生:2--6这一部分都是写住宅特点的。
师:那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一看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品读“随遇而安”。
师: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满足。
师:别的昆虫一般都住在什么地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生:树丛里
生:树杈上、
生:墙洞里……
师:像这些昆虫,随便找个地方住下来,这就是随遇而安,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生:齐读句子。
四、蟋蟀住宅的特点
1、学习第五自然段,看一看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生:自由朗读,并找特点概括。
2、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 (向阳)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蟋蟀住宅的外部给人一种温暖,幽静的感觉,那么住宅内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快进去看一看吧!
生:墙壁光滑
生:简朴、干净、清洁、卫生。
师:通过对五六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外部——朝阳、隐蔽。内部——清洁、干燥。
五、蟋蟀住宅是如何建造的。
1,自由朗读第七至九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呢,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动工时间:十月,秋天初寒。
挖掘过程: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土块,他用强有劲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他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师:可见蟋蟀挖掘的工具是多么柔弱啊!
教学反思:《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他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本文的题目比较新奇,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让学生从文中抓住住宅特点的语句通过读句子,说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之处,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法言着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


教案《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 嫩茎 叶柄 蛟龙 重叠 空隙 痕迹 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 红 嫩 绿
爬山虎的叶子 绿得新鲜 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 铺得均匀
教 后 反 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eae3286e48baa76509297936038eda6.jpg bd41e46e43ab779aba8b46fe85ab68d.jpg b9ff0d50835d7285e52b51516289a37.jpg 995e55b06140c5bbd1524e9759f3803.jpg 13f892ec37121777929b7e9ed800fc6.jpg 2ee30d44cc743e9079a18dc4e74431c.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9 15: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d5b6aec8275e09af9237d0c291ff457.jpg bd6de46b7fd94e9c33eeddc1d1beb9f.jpg 61602d2d2a457b34194d16bd0bc1373.jpg 5285b0bdf2762e0a3f69b566c0b135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3-28 20:56 , Processed in 0.0727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