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蛐蛐

【资料】中少在线 小记者频道 能力集训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将读者带入现场(一)
2012-12-10 09:50:37
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好的新闻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这种似乎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感觉给读者的震撼力,要比你反复告诉读者这件事有多重要、多新鲜,来得有力量的多。
   怎样将读者带入现场呢?
   下面介绍第一种方法——描写
    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哦,说起它的好处,那可就多了,可以让一堆杂乱的事实变成一幅清晰的画面,可以激发读者情感,可以制造戏剧化的对比效果,还可以暗示读者的思考方向。
(1)亲临现场。想要获得好的描写素材,就必须学会观察,这可是基本功。闲话少说,咱们先来看一篇文章吧:
今年暑假,我还去了厦门旅游,我们到海边放风筝。我还欣赏到了海边日落的神奇魅力。(海边放风筝,听起来不错哟,快跟大家讲讲吧)
激动人心的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办,我经常注意收看电视直播,每次看到中国运动员得了冠军的时候,我都非常激动,看着我们中国鲜艳的国旗一次次冉冉地升起,听着嘹亮的国歌一次次地响起,我的心情十分喜悦,我为我国的运动员感到无比的骄傲。我要学习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件事虽然是国际大事,但距离小作者的生活较远,因为没有亲临现场,也难以写出真实体验。我们征文的主题是“我身边的暑假新鲜事”,同学们应注意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如跟我们讲讲海边放风筝的故事吧,大家都在等着听呢)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我要认真学习,天天向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好遗憾,我们还是没听到那个海边的故事噢)
(2)不放过细节。观察要求记者高度警觉,要有小狗般的鼻子、老鹰般的眼睛和豹子般的速度,不放过和主要事件关系紧密的微小细节。大家都看过柯南的故事吧,论观察,记者不能输给名侦探。请看下面这位同学是如何描写他的美国营地生活的吧。
    入营第一天,美国的教官给我们发放了军服、军帽、睡袋、床垫、手电等用品。穿上军装,我们每个人看上去都那么神采奕奕。我们团的编号是668,部队的是标志“雷鸟”(细节:编号、标志)。
    嘿嘿,知道我们住在哪吗?是没窗没门的小木屋(细节:没门没窗、木屋)!木屋建在山坡上,我们要睡在木板上,还有小鹿和我们做邻居(细节:山坡、木板、小鹿)。同屋的八个队员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从睡袋中(细节:睡袋)爬出来,进行室外锻炼。那时候的气温非常低,随口都可以哈出白气(细节:哈气),所以跑步就成了每天必做的热身运动,虽然冷,但我们精神焕发。                                                
(3)运用多种感官。与画家不同,记者观察不仅要睁大眼睛看,还要竖起耳朵听、使劲用鼻子闻、亲自用手触摸,甚至用舌头尝。这种体验,比看图片、看电影还棒,因为图片、电影无法让你闻到、摸到、尝到。瞧,下面这些句子是不是就很生动呢?
①只见他一手托着杯底,一手捏着杯口,杯子在砂轮上划动起来。吴爷爷眼睛盯着砂轮,手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地按着,(睁大眼睛看)“呲……呲……”声不断(竖起耳朵听)。(黄珂《参观吴子熊玻璃艺术馆》)
②栖鹰瀑非常壮观,而且很凉快(感觉:凉快)。旁边两座山像鹰张开待飞的翅膀,中间的一块石头是鹰的头部,一条长长的“围巾”从鹰的脖子上系到水潭里(视觉:山像鹰),发出“哗哗”的声音(听觉:哗哗声)。(夏祎丹《游云梦山》)
    (4)结合提问。提问可以促进你的观察,而观察可以让你的问题更具体、更敏锐。看,下面这篇文章就是很好的例子。
来到影厅,我看到里面只有8张座椅,跟平常的影院完全不同(有什么不同?开始观察)。座椅是宽大舒适的沙发,最奇怪的是沙发两边的扶手上各有一个柱状的手柄(抓住了最主要的不同点:柱状手柄)。影片马上要开始了,我戴好观看5D影片的专用眼镜。这时,小姨让我好好抓住扶手,我很奇怪她为什么要这么说(提问:为什么要好好抓住扶手呢?推动故事发展)。但很快,我就知道了真相。第一部影片是《海底探秘》,画面一开始就是沿着一个深深的隧道急速前进的镜头(进一步观察)。屏幕上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人好像真的置身其中了,镜头里是个急转弯,身下的沙发跟着猛地倾斜,我觉得自己差点被甩出去,连忙紧紧抓住扶手上的手柄,再不敢松开(回应提问:果然需要紧紧抓住扶手)。场景飞速变换,座椅也相应地调整角度。转过隧道,进入海底,我觉得自己真的出现在蔚蓝浩瀚的海洋,水中的鱼儿就在眼前,向我吐出一串串泡泡,然后真的就有泡泡轻轻地触碰到我的脸上(描写:视觉、触觉)。大章鱼长长的触角向我伸过来,就要碰到我的脸了,好可怕,我不禁把脸往旁边躲了躲;还有鲨鱼,露出锋利的牙齿向我冲过来,吓得我缩着身子就想逃走。(心理描写)                  
(5)随时记录。为了更好地观察,建议你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各种可能有用的信息。你注意到了吗?采访十八大的小记者们就是这样做的。
    任何善于观察的人都是经过不断练习才熟能生巧的。把握你每一次采访、练习的机会,从现在就开始磨练你的观察力吧。

                                 主讲人: 查天送
中少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将读者带入现场(二)
2012-12-10 09:51:24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制造现场感的第一种方法:描写,大家有什么收获呢?今天讲授的是另一种有效技巧——说话。
说话让读者看到事情“正在”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而读者更喜欢这种亲耳听到的感觉。
1、嵌入对话。记者写讲故事新闻时,时常会嵌入一小段对话,增强故事效果。下面是《拾废品的老奶奶》一文中的对话:
“姑娘,姑娘……”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叫我。缓缓睁开朦胧的双眼,一个满脸皱纹,头发苍白,慈祥和蔼的老奶奶正站在我面前。她面带微笑的,用那干瘦的手,指着我脚边那个只有一点点水的矿泉水瓶:“姑娘,那个,你还要不要?”我愣住了,看到她一脸慈祥,我忽地想到我那逝去不久的奶奶,感觉她似乎很陌生又很熟悉。“姑娘你没事吧?”这一句才让我回过神来。“哦,不要了,您拿走吧。”(通过发生对话,主人公“老奶奶”渴望与另一个人物“我”建立联系,这正是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啊)
2、记录独白。只有一个人在说话时,如果跟主要事件关系紧密,也要记录下来。这个人似乎在和读者谈话,给读者讲故事或者解释某种观点。一起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车行至洱海的时候,他(导游)显得很激动,十分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他的家乡。他说,洱海不但风景美丽,人也特别善良,就连天上飞的乌鸦都比别处的美(说话人提出一个观点)。真的么?车上议论纷纷,都说他在胡侃。(不是对话,而是听众的回应,其实也是读者想回应的)
导游看出大家有些怀疑,便耐心地解释道:“在你们那里,人人讨厌乌鸦,说它不吉祥。你们讨厌乌鸦的叫声,形容一个人嗓音不好的时候就拿乌鸦做比喻。这是事实吧?”车上的人都点头赞同。(说话人举出事实,开始解释自己的观点,听众有所回应)
紧接着,他说:“传说在很早以前,纳西族闹灾荒,连日下雨,庄稼颗粒无收。地上很少能见到小虫子,树上的乌鸦都饿得飞不动了。但人们却看见一只小乌鸦,每天有气无力地飞到地上,啄草籽,逮虫子,再飞到树上,喂给老乌鸦吃。几个月过去了,小乌鸦一点一点地消瘦,终于有一天坚持不住,掉在了草地上。好心的人们发现后,把它救活了。醒来时,它吃了一点人们给它的食物,振振翅膀,又衔着食物飞上树去喂老乌鸦了。这一幕让人们很是感动。从此,纳西族敬乌鸦为孝顺鸟,以乌鸦为楷模,教育子孙孝敬父母。纳西族的孩子们,得到的第一桶金总要送给父母,每顿饭的第一口要先请长辈吃。在外打工的子女们,回家后,第一个要看望的是长辈,送出的第一份礼物也是给长辈的,这一传统从没有改变。我们纳西的乌鸦,很受人们的喜爱,连乌鸦身上的黑色都成了纳西族的代表色。纳西以黑为美,服装是黑色的,图腾也用黑的。所以我说,纳西的黑乌鸦,比任何地方的乌鸦都要美!”(文中只有一个说话人——导游,没有发生对话,但导游讲的故事能回答听众和读者的一个个问题)         
     3、说话真实。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说话的真实性,不能自己想象。如下面这篇文章,小记者很有想象力,却不能算新闻。
在暑假里,我遇到了一件特别的新鲜事——一只猫和一只老鼠做了一天的朋友。
那是一天中午,我和爷爷奶奶正在客厅吃饭。突然看见一只猫,好像在找什么。过了一会,我又看见一只老鼠。我自言自语地说:“难道猫是在找老鼠吗?”  
这时,猫正坐在地上,老鼠三番五次地请求它,让它们同住一个房间,共同生活。
猫友好地点了点头,然后喵喵地叫着,好像在说:“我们该准备食物啦,不然晚上要挨饿了。”
老鼠吱吱直叫,好像在说:“你就别去冒险了,还是我去偷一块面包来吧。”老鼠不怕千辛万苦,偷到了面包,放在床下。它对猫说:“不到晚饭的时间,我们谁都不要去动那块面包。”
可没过多久,老鼠却想吃面包了,吱吱地叫。它好像在对猫说:“猫妹妹,我表妹生了一只小雄鼠,我要去给它祝贺。”接着,它骗猫,说道:“猫妹妹,有人寄东西给你,刚才打电话来,叫你去拿。”
于是,猫出门去了,老鼠则躺在床下,把面包上的一层面包皮给舔得干干净净。猫在外面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寄来的东西。
该吃晚饭了,猫却发现老鼠偷吃了面包,就想也没想,把老鼠给吃掉了。
这就是我身边的新鲜事。
    4、句式简单。从语言上说,好的对话是口语化的,句子结构比较简单。一般来说,以短句为主的对话,能使故事更加紧凑。当对话只有两个人时,省略无用的“他说”“我说”。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暑假的第一天,外婆很忙,没空陪我玩。这时,邻居陈兵约我去抓龙虾。
“这里会有龙虾?不会是你在骗我吧。”
“你不相信,就跟我走吧。”
“要是被蛇咬到了怎么办?”我有点害怕,不过好奇心还是战胜了恐惧。
我跟着陈兵来到了小河边。
“这里有龙虾吗?”
“有啊。”
“真的有?”我有点不相信。
“不信的话,就去试试吧。”
“怎么试啊?”
“给,把这根线上的癞蛤蟆穿到那个叉子上,然后伸进河岸上的小洞里。”
大约过了几分钟,我把叉子从洞里面拿出来,里面果真有一只大龙虾。
“嘿,这里面真的有龙虾哎,我没有骗你吧。”
“嗯,要不我们再多抓点,晚上回家煮着吃。”
“好,那晚上你请我吃饭。”
“好呀,不过你要多抓一些龙虾才行。”
“那还说什么,快抓吧。”
过了一会,我们就抓了满满一袋龙虾。
“天快黑了,我们回去吧。”
“好,明天再来抓吧。”
到了晚上,我们煮了一大锅的龙虾。自己钓的龙虾,可比买来的龙虾好吃多了。
     不妨告诉你,这篇文章的初稿可不是这样写的哦,里面有很多“他说”“我说”,但删掉之后,不仅没有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反而读起来更加顺畅了。
主讲人:查天送
中少总社报纸出版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采访之一——找准采访对象
2013-05-20 10:25:37

2002年,我去浙江丽水市,给中国少年报社小记者做培训。在解答小记者的问题时,一位男生说:“在采访时,被拒绝怎么办?”原来,这位小记者在3月5日“学雷锋日”上街采访,看见一位大哥哥过来,征得对方同意接受采访后,就问:“请问你是怎么学雷锋的?”这位大哥哥一脸诧异,随即离去。
作为一名中国少年报社小记者,就要有这位小记者的大胆和勇气。但是,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我们的采访,也必须“有的放矢”,找准采访对象。人家没有做好事学雷锋,你却要人家讲,哪能回答的出来?只剩被拒绝的份儿了。
如何做到找准采访对象呢?
首先,清楚我们要写哪方面的稿子,明确采访目的。上面这位小记者的采访目的是明确的,他要写一篇弘扬雷锋精神的稿子,这很好。
有了采访目的,重要的是确定采访谁?谁做的工作,谁干的事和我们的采访目的有相关的联系。如果自己有这样的线索,就可以去采访;如果没有线索,就采取“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的方法,几个小记者凑在一起,找线索。或者请老师、家长帮帮忙。这样,确定采访对象的事就不难做到了。
比如,上面这位小记者可以找大队辅导员老师,了解学校里有没有突出的做好事的同学?到当地民政部门、社区街道办事处、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宣传的叔叔阿姨那里,了解有无见义勇为、照顾孤寡老人的人?找到了做好事的人,就可以去采访了。那么,这篇弘扬雷锋精神的稿子,就能写出来了。

                                       主讲人:李强
                                    中少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采访之二——“打有准备之仗”
2013-05-20 10:25:5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把这句话用在采访上,特别贴切,小记者们找准了采访对象,要想采访顺利,就要提前做好准备。
准备什么呢?
准备采访工具。采访本和笔是小记者的最基本的“装备”,采访本、笔不要追求大和豪华,够用就行,笔里有充足的墨水或多带两三支笔芯。
如果家中、学校有数码相机、小型录音机、录音笔,要学会能用,并且充好电。有条件,可以额外准备一至两块电池,如果是能充电的电池,一定是充满电的。
如果小记者们想到在采访时,不仅用到采访本、笔,还要用到数码相机等其他工具,就把这些采访工具放进一个能背或能斜跨的小包包,用哪个就取出哪个。这样,你在现场就可以灵活地满场跑了。
准备采访问题。小记者都知道,写作文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才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采访,也就是去获取新闻稿的材料。所以,采访要问的问题,应该围绕采访目的,围绕你要写哪方面的新闻稿来准备。怎么准备采访问题呢?
采访问题要具体。有细节、生活化的、个性化的新闻素材,写出的新闻稿是有故事的、感人的、独家的。我们小记者在设计采访问题时候,应最大限度地和被采访人的事情接近。比如小记者发现学校里,有个同学经常照顾卧床的妈妈。倡导感恩、孝敬长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多好!如何照顾妈妈的?是小记者要采访的重点,也是新闻稿件当中的重点。在大致了解这个同学的事情的基础上,设计采访问题:
几点出家门给妈妈买早餐?
妈妈要解手时,你是怎么帮忙的?
你来上课了,妈妈谁照看?
妈妈起不来床,你有过怨言吗?等等。
多设计采访问题。“多”,是说围绕采访目的,从多个角度,不同方面设计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稿做到全面、有深度,写出的人物感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等等,考虑到这些的,小记者们设计的采访问题,不就多了吗?

主讲人:李强
                                 中少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采访之三——如何采访名人
2013-05-20 10:26:05

在我们小记者眼里,为世界、为国家、为家乡、为人民作出大贡献的人,就是名人。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一定有值得同学们敬佩的事情,采访到他们,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通过《中国少年报》《中国儿童报》《中国中学生报》告诉全国的少年儿童,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啊。
可是,怎样采访名人呢?
首先,要搜集被采访名人的材料。比如他的事迹、爱好、经历等,了解到这些材料,我们才能和被采访名人“说得上话”。谁都愿意和“懂我”的人说话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我国有位记者,决定采访一名美国籍的科学家,这位记者在采访之前,翻阅了科学家发表的文章,去听了科学家两场讲课,还到科学家工作的大学采访,初步了解了科学家的成就后,就去见科学家。当科学家得知记者为了了解自己的成果,付出许多艰辛时,特别感动,主动和记者交谈、查资料。这位记者不仅圆满完成采访,还和科学家交成了朋友。
如何搜集名人的材料呢?可以上网查;翻报刊;请老师、家长“助一臂之力”。
其次,名人工作忙、事情多,要事先约好采访时间,把我们的采访目的告诉对方。这是礼貌,也是尊重。就如同小记者到老师办公室门口要立正喊“报告”一样。
有小记者可能怕采访名人。其实这个担心没有必要。在许多场合,大记者采访不到的名人,我们小记者倒能“捷足先登”。名人都有童年时代,我们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会感到亲切,从小记者身上,看到他的童年,接受我们的采访。远了不说,“十八大”记者会上,多少大记者呀,只有中国少年报小记者获得单独采访住建部部长的机会。今年“两会”期间,我国首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伯伯,在大记者面前一言不发,却接受了浙江杭州的小记者采访。
这,就是我们小记者的“不小”之处!

                           主讲人:李强
                       中少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采访之四——礼貌待人语暖心
2013-05-20 10:26:19

有礼貌,走遍天下;没礼貌,寸步难行,这句话对我们小记者来讲,特别适合。小记者采访,面对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认识和不认识的采访对象,礼貌,能够助小记者拉近和采访对象的情感距离,开始顺利的采访。
如何做到礼貌呢?
首先,“时间礼貌”。小记者需要做采访时,要把你的采访目的告诉被采访人,征得同意后,约定好采访时间、采访地点。提前10或20分钟到达,用自己的守时,给被采访人以尊重,也表达了自己对采访的看重。
再有,“体态礼貌”。在采访时,如果是站立,小记者要站直身体,目光自然,看着被采访人的眼睛,和被采访人随时有目光的交流。如果站累了,一条腿可以向后移半只脚的位置,但不可叉开腿。
坐着采访时,要挺起腰,上身直立,把手自然放在双膝或者椅子扶手上。同样,眼光和被采访人有交流。如果不是与被采访人正面坐着,是在侧面,身体和腿要转向被采访人。不能歪坐在椅子上,或躺坐在椅子里。不时晃动腿,翘起腿,扭动身体会给被采访人不礼貌、随便的印象。
“语言礼貌”在我们采访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体现。在和被采访人首次见面时,要介绍自己,比如:我是中国少年报社小记者陈新宇。然后在提问时,要多用平和、商讨、请示的语调、语式,比如:“请您谈谈好吗?”“在同学早到校的问题上,您是怎么看的呢?”“校长,我了解到,同学们想知道学校如何做好饮水工作,您能谈谈吗?”……这样的语气、语句,一方面体现小记者的文明礼貌、文化修养,更重要的,使采访的氛围活泼、轻松,缓解被采访人的紧张情绪,接受采访。在采访中,被采访人在回答时,小记者不要插话打断,要等人家说完再提问题。采访完,要向被采访人表示感谢。比如“谢谢您接收我(我们)的采访。”“占用您宝贵时间了,谢谢您!”
在采访时,小记者一定要防止语言声调生硬、尖厉、急速甚至粗暴。
最后,给小记者谈谈“行为礼貌”。我们采访,有小记者单独一人完成的,更多的是三五个小记者的集体采访,需要到被采访人的单位、家中时,要做到轻叩门;按完一次门铃后,要耐心等一等。商谈事情时,要轻声;如果被采访人给端来水,要起身双手接过,同时说“谢谢”。见被采访人接待不过来,我们又能做,可以起身帮忙。完成采访告别后,安静地离开。

                               主讲人:李强
                        中少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4·20芦山地震”记者手记
2013-08-19 18:07:42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中国少年报社记者刘浩、王刘威奔赴灾区。他们为啥要去采访?采访时经历了什么?体会到什么?请小记者们读一读刘浩叔叔写的手记(日记)就知道了。

4月20日(周六)
●21:30
筹措好相关器材,做好相应准备。原计划搭乘网上显示的22:00飞往成都的飞机,赶到机场才得知,当天21:30以后的班次已经取消,未能成行。
着急。


这天的体会:
一、新闻敏感性。新闻记者要耳聪目明,最快了解突发事件和新闻,这是起码的敏感;在此之上,对了解到的事件和新闻进行分析判断,是对新闻敏感性更进一步的要求。从新闻从业者角度看雅安芦山7.0地震,进而做出判断——四川再震,对人们心理的冲击,尤其是对灾区包括少年儿童的心理冲击,有哪些表现?
二、技能方面:
1、快速反应能力。做出判断后要做出相应快速反应,尽快请战,因为记者要“我在现场”。
2、运筹组织能力。一方面按程序请示,另一方面,能力所及范围内迅速调配相关信息和物质资源:查机票、定车辆、搞器材、联系人……有一定人脉储备。
   
4月21日(周日)
●6:30-11:00
     赶赴首都机场,搭乘最早班飞机飞往成都。
     飞机磨磨蹭蹭不起飞,更急。
●11:30-15:30
      从成都双流机场接手朋友的汽车,直奔雅安市政府宣传部,办理进入灾区采访的通行证。
     早饭是在飞机上的便餐,午饭没来得及吃,居然不觉得饿。
●16:30-18:00
     从雅安教育局得知,汉源县部分学校可能于22日复课,立即赶往汉源。
     事后得知,17:00左右又发生了一次5.4级的余震,当时正行驶在10公里长的大相岭隧道中,因行车颠簸,并没有明显的震感,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幸运?

这一天的体会:
一、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要事先考虑。买好饼干、红牛、矿泉水、卫生纸……
二、最大限度借助公权力——到当地宣传部报道,到教育局了解相关信息。办理当地采访的通行证与新闻牌照。
三、结合随时更新的信息,临场判断,确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从成都到雅安一路听收音机,特别是交通状况。
四、记住报社的发稿时间、要求。周一必须有稿件发出。

4月22日(周一)
●8:30-17:00
在汉源县,采访了两所先期复课的小学校,发出此行第一组稿件。心里踏实了一些。
●18:00-20:30
连夜返回雅安市,准备第二天赶赴芦山县。
天黑,又起了雾,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路上搭载了一个拦车的高速公路工作人员,才知道两次经过的腊八斤桥,桥墩高度182.5米,60层楼高,亚洲第一,小小自豪下。

这一天的体会:
一、采访报道思路的确定,要结合更新的信息,随时与报社沟通,来调整确定。
从雅安教育局得知,震后第一个星期一,也属于灾区的汉源县就有部分小学正常复课,这是一个可以报道的点;而且当时大部分媒体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芦山县、宝兴县道路抢通方面,整体风格偏沉重,我们尝试从另一个点入手。
二、打开采访局面的一个办法——动员采访对象,参与带有一定竞争性的,又与参访内容相关的小游戏项目,是一个好招儿。

4月23日(周二)
● 7:00-9:30      
因道路管控,不得不从雅安市绕远,经荥经县赶到芦山县,全程赶路,没早饭吃。
接近芦山县界,本已不宽敞的S210省道,开始出现大面积路基沉陷,半边道路不能通行,地震渐渐显露出它久违的狰狞的面目。
● 10:30-14:30      
“雅雨”本就是雅安地区代表性的“雅安三宝”之一,又正逢谷雨节气,因此初到芦山,天公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下起了不大也不小的雨——打伞作用不大,穿雨衣又没办法采访,只好淋着。还好,我们很快找到了一群中学生,在他们的帐篷里进行了采访。
午饭是同学们“接济”的一个馒头和一包榨菜条,真好吃。
● 15:30-17:30      
雨水时断时续,我们在芦山县体育馆附近,跟拍、采访两个为灾民们送报纸的小伙伴,他们在1个小时里穿梭了大约80几顶帐篷,为大家送去关于地震的最新消息。
灾民安置点附近已经是一片泥泞,跌跌撞撞走来,有些呼哧带喘,两个小家伙却毫不在意,一路小跑还不忘开玩笑,真羡慕小朋友。
● 18:00-22:30      
完成了这次采访的第二组稿件,来到帐篷搭建的芦山应急新闻中心,向报社发送稿件。不料入夜后雨又大了起来,新闻中心的帐篷下,雨水淋不到的地方早已人满为患,只好在帐篷边缘找到一个位置,一只手撑伞遮挡着飘落进来的雨水,一只手手忙脚乱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发稿……操作难度系数有点大。
晚上8点多,在车里吃了一碗不知道什么名字,类似面条的食物,很辣,在冷凄凄的雨夜,倒也让全身暖和起来。
● 23:00      
发完稿件回到车上已经是深夜,准备睡觉。同行的小兄弟把让我到后排,感谢。外面雨越来越大,两个人在狭小的车厢里辗转反侧,不知什么时候才睡着。
     
这一天的体会:
一、刚到核心灾区,情况不清楚,要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采访、歇脚,比如学校和体育场馆等集中的避险地点。一路上通过广播得知,芦山中学和芦山体育馆是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
二、“登陆”后,仍然两眼一抹黑,要借助可能的机会顺藤摸瓜。我们在芦山中学的教学楼里拍震后的教室,恰碰上有同学和老师回来翻拣书籍,便顺势“粘”了上去聊天……
三、让采访对象,特别是当地的少年儿童,帮点小忙,往往是不错的拉近关系的办法。

4月24日(周三)
●7:00-9:00  
雨总算停了,担心再下雨,没吃早饭便驱车从芦山县赶往宝兴县,沿途搭载了一名太原赶来支援的警官,两名其他媒体的记者。昨夜大雨,原来已经抢通的塌方路段再次塌方,更吓人的是,还出现了新的塌方。30几公里的路,走走停停“爬行”了2个小时,一路上,右边是高高的悬崖,左边是深深的溪涧,看着一辆辆被巨石砸成铁饼的汽车,听着一阵阵碎石落在车顶噼里啪啦的声音,车里5个人都想说点什么,1个人说,其他4个人却似乎都没听进去……说不害怕,是假。
●9:30-10:30     
把警官送到目的地,赶紧去维修站检查汽车——车底好几次碰上石头,一踩油门就会嗒嗒嗒响。修车师傅上车一试,说是车底护板被挤到排气管上了,不妨碍安全。松了一口气。
●11:00-14:00   
采访在路边免费发送矿泉水的姐弟仨。中午蹭了一碗这边特有的豆角泡稀饭,好吃。山里孩子羞涩又好奇,告诉他们头顶掠过的直升机是“河马”和“黑鹰”,他们兴奋了好一阵;熟识后却又是那样的真诚、质朴,那样的乐观、善良。临别时,居然还要把危房里抢出的“土特产”让我们带上……真的不用,孩子,你已经给我装了满满一胸膛暖暖的阳光。
●14:10-18:30   
再次搭上完成任务的警官,从宝兴返回芦山县城。因为塌方和交通管制,不能原路返回。天下警察是一家,托搭车警官的福,交警“悄悄”给我们指了一条绕道天全县返回芦山的路。后来才知道,为什么交警不能把这条路线公布出来,而只能悄悄告诉我们。十几公里上山小路,一辆轿车开过去,对面来辆摩托车都错不开;90度甚至180度的急弯、死弯一个接一个;坡度多大不清楚,其中一个坡上,1.6排量的车,2档到一半便再难前行……1档坡起,溜车,再起,再溜……挣扎起步后,谁都没往后看,不用看也知道,坡的尽头只有悬崖。晚饭?晚饭是什么物体?早上去宝兴,在车上还拍了几张照片,回来一路居然没人想起要拍照。于是,我,一个十年没开过手动挡的“老司机”,坡起瞬间满级的光辉一刻,任何影像资料都没留下……说不紧张,是假。
●19:00-23:00
完成并发送第三组稿件,同时遭到表扬,头两组稿件报社评价还不错。高兴!
●23:30-1:30
没下雨,真好!爬上芦山中学的震后危楼,俯拍了篮球场上暗夜中寂静的“帐篷村”,心念一动,又下楼,提着相机转上了芦山最宽的那条大马路,走走拍拍,忙碌的清洁工、值班的志愿者、执勤的交警、打桩的水务工人、直接倒在地上睡去的解放军战士……致敬!也是一时兴起,顺手拍了街两边来自不同省份的车牌,军牌警牌不算在内,1个多小时,15个省。致敬!在新闻中心发稿时,跟一位同行聊天得知,昨夜,不少记者只能找个避雨的地方,水泥地铺张报纸就睡,我们窝在车里,其实算幸福。致敬!

这一天的体会:
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灾区尤其重要。
二、对待腼腆的采访对象,从他们身边的事物聊起,从他们的喜好入手,打开僵局?
三、驾驶技术过硬很重要

4月25日(周四)
●9:00-11:00  
同伴去采访大学生志愿者开办的帐篷学校。昨天搭车的警官来电求助:医院里一位老教授,急需志愿者助手照料病人。走了几条街找到芦山团县委,拜托他们招募家在当地的志愿者;再走一条街找到应急广播电台,拜托他们召集家在当地的志愿者……
●11:30-14:30  
完成并发送第四组稿件。跟前天采访的芦山中学高一(1)班同学道别。孩子的感情一向纯真,地震灾区孩子的感情更加纯真。再见!那个立志当记者的,叫李颖的女孩儿,努力,以后来北京读新闻,介绍你到我们报社实习,我会手把手带你,就像师傅带我那样,我保证。
●15:00-16:00  
由芦山县返回雅安市。一路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十几个成排,几百米一组,站在两边,手里举着粗糙的纸牌,上面拙稚地写着“感谢亲人”“谢谢你们”“一路平安”……雨后阳光分外炽烈,他们已经站了几天。他们晒伤的脸,露出白白的小牙,真诚地笑着,挥手着,鞠躬着……我们一次次降下车窗,一次次向他们挥手。脑海里想起了5年前,汶川震后第6天离开灾区,那时候,很少有在路边送行的孩子。因为那时候,真的很难一下子凑出这么多活着的孩子,因为,那一次,太多稚嫩的生命被永远地掩埋在了废墟下……泪流满面,肝肠寸断。
●16:30-18:30   
终于再次住进宾馆,有床,可以伸直双腿;有水,可以洗净几天的风尘。真好。
●19:00-21:30  
去宝兴时搭车的同行邀请一起吃饭,说了一些话,激了一些动。爽。
●22:00   
家里已经联系好明天去碧峰峡熊猫基地的采访事宜,再无牵挂。睡觉,真的睡觉,只打呼噜,不做梦。

这一天的体会:
地震灾区,最不方便的,就是“方便”的问题。上百顶帐篷守着十几个单人的移动厕所,里面“那什么”比“那什么”还多。在万般难忍的“逼迫”下,只得硬着头皮,去震得千疮百孔的教学楼厕所。第一天,一二楼的厕所还能蹲下;第二天,一二楼厕所就无法插足,跑到三四楼;第三天,三四楼厕所也不能插足,就又上一层。当蹲在危楼的第五层,一边嗯嗯,看着对面墙上粗粗的裂缝,恍惚就像死神咧开的嘴巴……你会发现,平时总要磨蹭半个小时解大手,3分钟一样能完成。

4月26日(周五)
●8:30-11:00
到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采访。见到了基地中熊猫幼儿园中的6只熊猫宝宝,地震中它们被吓得爬到树上不下来,现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都知道带孩子不容易,基地中那些像带孩子一样,照料熊猫宝宝的饲养员也不容易,他们中有人家里也遭了大灾。向“国宝守护者”们致敬。
●11:30-14:30
一路高速返回成都,找到朋友还车。昨天回到雅安,第一件事就是找修理店解决了排气管打护板的问题,又里里外外清洗一遍,前后40块钱带来的效果就是,如果不是主动向朋友坦白,他压根看不出,几天里他的“小狮子”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听完我的坦白,朋友嘿嘿一乐,“没事儿”。暴总,好兄弟。
●15:30-19:30
双流机场,海吃一顿KFC,然后基本完成了第五组稿件。起飞了,机翼下这座渐渐退入晚霞的城市,5年来过3次,就有2次是因为大地震……为你祈福,成都;为你祈福,四川。
●22:00-24:00
终于,灯火辉煌的北京,在一片漆黑中突如其来“闯”入视线。机场,兄弟马师傅早已等候多时;家里,已把饭热好;床上,女儿做梦“格格”笑出了声……幸福!

这一天的体会:
一、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突发状况下,能帮人处且帮人。顺手帮同行采访熊猫基地。
二、工作临近结束,更要打起精神来,细节问题不能马虎。有条件情况下,第一时间修车、洗车。
三、做好后续工作。灾区采访完毕,相关样报、消息等,要及时反馈给采访对象。比如上到雅安市,中到汉源县,下到芦山中学具体的同学,要做好反馈沟通。
  

路线:
     北京——〉成都——〉雅安市区——〉汉源县——〉雅安市区——〉荥经县——〉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雅安市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成都——〉北京
     历时6天5夜,在地震灾区驱车行驶里程964公里。

                                            刘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3: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重事件的“触动点”
2013-10-08 11:51:11

当好小记者的六要素是“眼尖、耳灵、多问、多思、腿勤、手快”。我们的采访、参观、路遇事件,最终的结果是形成稿件。哪些内容可以写成文字?对成年人记者来讲,就是要善于找到事件的“新闻点”。作为我们小记者,就是在你参与或碰到的事件中,哪个地方给你的印象深?使你有想法?因为它触动了你,我们就将它成称为“触动点”。这个点类似“新闻点”。
我们小记者写的新闻稿件,大都是以作文形式呈现。写作文,老师经常强调“重点情节详细写”,这个“重点情节”其实就是我们小记者感兴趣的、有体会“触动点”。
围绕“触动点”,写稿件,是小记者在动笔前要回想的,在动笔中要浓重突出的。
如何浓重突出“触动点”?
1、以“略”烘托“详”。如:
绿化林里的“小饭庄”
我从小就住在河北大学本部,对河大周边的情况了如指掌。河大南院西门前面的“小饭庄”,算起来大约有十年的历史了!(略写)
这里本来是一片风景秀丽的绿化林,如今却被一个个小商贩侵占,并且一占就是十年呀!按照保定市城市规划和管理规定,在绿化林中是绝对不允许摆摊设点的。而现在,那里却有十多个摊位。每天,树叶上都能积下一层厚厚的灰尘。本应该属于绿化林里清新的空气,也被油烟味取代了。(详写)
记得有一次,我下晚自习回家,路过“小饭庄”,正好看见一名小商贩在燃烧一天所“制造”的垃圾。垃圾堆里既有白色污染——塑料袋,也有人们吃剩的饭菜,还有丢弃的烂菜叶子。这燃烧的垃圾堆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味道,令人恶心!(详写)
不过,来“小饭庄”吃饭的学生还真不少呢,每天中午这里都会排起长龙。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反思:这些“小饭庄”为什么生意这么火?是因为他们做的东西味道确实好呢,还是因为河北大学食堂的饭菜又贵又难吃呢?相关部门为什么屡次都制止不了乱摆摊的现象呢?
真心希望这些“小饭庄”能搬出绿化林,让人们路过这里,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点出“触动点”)
河北保定市冀英学校五年级
本报小记者     路畅

再有,河北保定冀英学校五(2)班小记者刘烁萌同学的稿子《游南海子麋鹿苑》,她在文章开头,简要写了什么时间?(在夏令营的第二天)什么地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什么人?(我们)什么事?(观赏麋鹿)
刘烁萌同学写了鸸鹋、麋鹿这两种珍稀动物,重点写了动物灭绝、将要灭绝、必须保护的“多米诺骨牌”——

我们下了小桥,又走了一段路程,就来到一排奇怪的石碑前。它们呈多米诺骨牌状,一边是倒下的,一边直竖着,中间则用一只大手隔开。我仔细一看,倒下的那边石碑上刻着一些动物的名字:爪哇虎、白令海牛、袋狼……这是多么熟悉的名字啊,可它们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奇怪的是,我在这里面发现了“麋鹿”字样,它们不是好端端的吗?原来,一百多年前,麋鹿曾在中国灭绝过。再看看那些竖起的石碑,上面刻的是各科(目)现存动物的种类数量,大多不超过30种,有的甚至只剩下一种。这是多么沉痛的警示啊,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野生动物哦!(点出“触动点”)

在我们的稿件里,我们不能认为,你老师讲了要重点写“感触点”,那么其他的我就可以不写、或者缺位少写,这是理解有偏差。如果没有完整的略写,整篇文章不通顺,重点部分会出场突然,没有根基。所以,详写是在略写基础上的详写,“触动点”是在略写基础上的“触动点”。
2、场景须刻画。小记者要记住,我们写稿件,有新闻性质。新闻,强调和突出“现场感”,你的“触动点”是从真实的、细致的场景刻画中显露出来的,而且是自然的、天衣合缝的、合乎逻辑的。如:
绿化林里的“小饭庄”,
“有十多个摊位(数字)。每天(经常),树叶上都能积下一层厚厚(形状)的灰尘。本应该属于绿化林里清新的空气,也被油烟味(味觉)取代了。(场景)
记得有一次,我下晚自习回家,路过“小饭庄”,正好看见一名小商贩在燃烧(动作)一天所“制造”的垃圾。垃圾堆里既有白色污染——塑料袋(种类),也有人们吃剩的饭菜(种类),还有丢弃的烂菜叶子(种类)。这燃烧的垃圾堆散发出一股刺鼻(味觉)的味道,(场景)”
这两个场景,是周围空气的污染源。路畅写它,就是在印证自己的“触动点”——真心希望这些“小饭庄”能搬出绿化林,让人们路过这里,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同样,刘烁萌同学的《游南海子麋鹿苑》,生动形象的场景刻画,特别自然地推出了自己的“触动点”——这是多么沉痛的警示啊,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野生动物哦!
3、如何写好场景?
⑴在现场。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乐意帮家里做事情,和家人出门游览、办事。
⑵在现场,在活动中,在做事情时,要调动起自身的感知器官(五官、手脚、皮肤、心智),以“触动点”为中心,写出味觉(酸甜苦辣咸)、触觉(冷热)、嗅觉(香臭)、视觉(大小、远近、高低、颜色、快慢)、动作、心理活动等等。
4、一篇稿件只写一个“触动点”。这和老师要求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的意思是一样的。就能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立场。
   
  主讲人  李强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报纸中心信息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4-17 01:36 , Processed in 0.0467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