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教育基金会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5|回复: 9

关于人性的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3 23:55: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您怎么看待人性中恶的部分?
何怀宏:从整个人类来说,人类的善稍稍超过人类的恶,但性善论不是让我们陶醉的,只是让我们有信心。

……     ……     ……

评论:
何怀宏1954生,北大哲学系博导,多翻译伦理学著作,《良心论》书评对传统哲学有突破。
从上面回答看,世界伦理学,还处于孟子“性善”论水平,还是先验的猜测的认识。
然而,用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存方式,来做历史的客观的分析,就会产生全新的认知和说明。由此,可以判定,《人之两重性初探》研究的定位,两种生存方式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cf71d8c1c20f29d93b8d73b81ebeede.jpg
4a5c83f88b976eb5b95bad645c93564e.jpg
192843t6kpn6ek7tnkek6x.jpg
mmexport1533309711688.jpeg
0c9e0139d3b5076f6e7634ca9c0432c1(1).jpg
20078316514812.jpg
b8ab9a81b01da4592ffffcb2b75ee047.jpg
66a2548b625c5f2db7efd1eb51b3288d.jpg
e954466879b071c39e6f0c8f811e41c0.jpg
IMG_20180610_102054_BURST001_COVER.jpg
2011032615552221-2545222.jpg
4e06d08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8-9 07: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劳动生产的互助友爱产生人性,人的自然属性(饮食男女和物欲)的恶性膨胀,则采取“掠夺残杀寄生”的动物生存方式实现贪欲,势必危害他人和社会,故好逸恶劳损人利己是万恶之源。
        反腐倡廉一要靠德治,覆盖全时空,依靠舆论约束和自律。二要靠法治,国家强制力防范惩戒。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相辅相成。
         德育要重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强调知行合一,理想远大才能克己复礼。法治重在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防止权大于法和徇私舞弊。德治与法治结合,核心价值观和理想教育从青少年抓起,才是治本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7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作忠荐《这一对鸟夫妻让总统落泪》:
        动物皆有先天以血缘为纽带的爱,是单纯的没有夹杂社会欺诈色彩的纯真。老人救助白鹳产生的情感依恋,则是这种爱的衍化和延伸。
         人类之间除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爱以外,由劳动生存方式产生的互助友爱,并从此出发共同追求幸福理想的志同道合的友谊,是世间无与伦比的伟大而圣洁的爱。
         同时,社会的复杂多变,也给人类世俗生活中的情感,涂抹上斑驳陆离的甚至是污秽的色彩。于是人们哀叹,不择手段满足恶性膨胀兽欲,使性和血缘的动物的情绪纽带不再纯粹,以至出现虚假、残暴、血腥。      
         尽管动物的关系单纯唯一,却囿于先天和自在的动物世界,动物的种间和种内斗争无法消除,因而动物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悲哀也不能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2: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的两种生存方式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动物基因,趋利避害无可非议。 但是,人类依靠劳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劳动生产的分工合作产生互助友爱团结,于是产生“仁义礼智信”的人性。
        这与动物残杀掠夺寄生的生存方式截然不同,我们把产生美好人性的生存方式称作“劳动生存方式”。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类自身,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有人在无人监督和法治失控的空间,采用动物生存方式损害他人和社会,那就成为不耻于人类的衣冠禽兽,是犯罪的渊薮。
        这即是我们的教育哲学,也是我们共同倡导和推动新型半工半读的深远意义所在。为此,2006我给半工半读学校下了定义,已经列为各高校教育学考研内容。
         半工半读学校的定义:通过“劳学结合,以劳养学”方式,促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产学研”相结合途径,实现自力求学全面发展目标的现代教育机构。
         关于半工半读学校,刘少奇下过定义,《教育大词典》主编/50年代留苏回国/中国教育学会长顾明远也下过定义。
         1996.10.10我向国家教委副主任写信,建议通过新型半工半读救助农村400万辍学青少年,继发起国内外讨论,向全国两会提案,向总理写信。2005.10.28国务院决定“半工半读试点”。
        这是2006去青树子考察安汉秦子明诸位乡贤筹办“复兴中学”旧址,看见街上宣传牌“新农村建设绿化亮化美化”口号,有感而发写了一篇短文,其中谈到半工半读学校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00: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梦霁寂寞一生的回忆

既贊亦嘆,好美的文章!

关于鲁迅原配朱安、其文筆真好!不愧大家闺秀,倘若与鲁迅读书同步、定胜之!文章很长、但值一读。

讀完, 恍  如  隔  世……。

魯迅妻子,無性無愛守41年活寡,只願生生世世永遠不要再遇見魯迅。

作者:李夢霽(朱安)

下花轎時,我掉了繡花鞋,是凶兆。
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後,我又見到他。嶙峋得清冷,而倨傲。
1月色淒寒。
蓋頭久久沒掀,燈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師椅上,翻書,不語。我瞥見牆角的一隻蝸牛,一點點向上爬,很慢,仿佛時間。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婦,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書香門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錯,鋃鐺入獄,家道也便中落。我家為商,我長他三歲,似是一樁好姻緣。
成親在即,他卻要留洋日本,耽擱婚期。臨別,我隨周家人送行。他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無女,從那時起,我就自認是周家的人。讓他安心,讓家安寧,是我畢生所願。
我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來娶我。可是,他遲遲不歸,杳無音信。
聽娘娘(紹興話,即婆婆,下同)和親戚說,他成了新派青年,囑我放腳,進學堂。我四歲纏足,母親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蓮,大腳醜陋鄙俗,不成體統。今我二十有餘,又談放腳,徒遺笑柄。自古迄今,女子無才便是德,身為女人,開枝散葉,打理家務才是分內之事,讀書識字非正業。朱家傳統,容不得我挑戰。說到底,我不過是個小女子,舊時代的小女子。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禮時往大如船的鞋裡塞棉花,沒承想,下轎時竟掉了,欲蓋彌彰。
牆角蝸牛仍在奮力上爬,夜緩緩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對我說,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時的他,舉手投足都是文弱書生氣,不似如今,稜角分明。我心內有點憎恨起日本來,是日本之行讓他改變。我預感到世道變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個我。
洞房花燭夜,彼此默然的一夜。一沉默,就是一輩子。三天後,他再度離家,去日本了。
2
宣統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滿清垮台。我的婚姻,已經走過第五個年頭。
先生回國兩年來,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紹興中學堂當教員,現在是紹興師範學校校長。他從不歸家過夜,偶爾行色匆匆地回來,懷抱許多書,我看不懂。他和娘娘說話,說「國民革命」、「中華民國」,大抵是些國事,知我不懂,便不對我說。我沉默地聽,寂靜地看,他時而激昂,時而悲憤的模樣,我很喜歡。他是做大事的人。
我出街,街頭巷尾的茶館都是「革命」的說法,人們好像與從前不大一樣。像先生般不束辮的男人多起來,女人也漸漸不裹腳,天下亂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氣,路過酒肆藥鋪,常聽聞「周樹人」云爾。我是驕傲的,因我是周樹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著有名無實的婚姻,枯了華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對這新氣象,自然是喜悅的。我卻是箇舊人。貼著「包辦婚姻」,邁著三寸金蓮,被風雲突變的世道裹挾著,顫巍巍地撞進新時代,往哪裡走,我不知道。晌午,我回娘家。
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識字,托小弟寫封信。
先生樹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望納妾。
妻朱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復,聽說動了怒,說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藥。
正如下花轎時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卻總是弄巧成拙。我是愛他的,甚至允許他納妾,可他不懂。只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婦,更似周家女兒。一九一九年,先生為了事業舉家北上赴京,我於是離了這江南水鄉,離了娘家。一別,竟是一世。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我的人生依附於丈夫,他是大器之才,命運繫於國運。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洪流中,顛沛流離,支離破碎。人生盡處是荒涼。
3
北平只有老鴰憔悴的哀叫,日子裡滿是乾枯的味道。
我們住在二弟周作人處,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時「自由戀愛」而結合。她思想進步,又懂寫字,深得先生喜愛。來到北平我才知,先生聲名竟如此顯赫。來訪者絡繹不絕,有學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訪我都居於後屋,他應該不想我出面待客。先生由內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舊物。
今日我在後屋時,作人走進來。「大嫂,你怎麼一個人在這?」
我笑了笑,沒有答。
「大嫂真是安靜之人啊,這麼些天都沒聽你講過話。」他的聲音里有舊日時光的味道。
我想了想,說:「作人,你教我認字吧。」
「好啊!聽大哥講,我只當你頑固不化。既然你追求進步,我斷然全力助你。」
他寫下八個字:質雅腴潤,人淡如菊。「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後來,每當先生待客,作人便來後屋教我寫字,有時也與我交談。十幾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作人似是井底微瀾,讓形容枯槁的時日芳草萋萋。
「大哥現在教育部供職,也在北大教書,不叫周樹人,叫魯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大嫂,你雖是舊式婦女卻不愚鈍。你很聰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為主的偏見,以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實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選擇的妻,她揮霍無度又常歇斯底里,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過激進。

「大哥是成大事之人,歷史恰到岔口,所謂時勢造英雄,他定會青史垂名。社會規範劇變,總有人成為犧牲品,龐然歷史中,小人物的疼痛無足輕重。歷史會忘了我們的。」「……」
斑駁的時光疊疊錯錯。在北平八道灣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陽光。無論如何冰冷漠然的人,在暗如淵壑的生命里,總有一次,靠近溫暖,靠近光明。生是修行,緣是塵路的偈誥,因這來之不易的剎那芳華,我忘記哀傷,忘記幽怨,得你,得全世,得一世安穩。然而,滿地陽光涼了。
作人與先生決裂,因先生偷窺信子沐浴。
人生如紙,時光若刻,涼薄薄涼,夫復何言?
結髮十七載,未曾同居,現在竟窺弟媳,大約是為「新」。先生料我不識字,書信從不避我,我於是看到作人遞來的絕交書。
魯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也不想責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沒有別的話。願你安心,自重。
先生被迫遷居,臨行對我說,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紹興娘家。
我不說話。兩行清淚,驚碎長街清冷。他們兄弟二人已然恩斷義絕,此地可堪留我?若回紹興,我便成休妻棄婦,給朱家蒙羞。世人都說先生待我好,誰知我吞下多少形銷骨立的荊棘?我一輩子,無論多難,只哭過兩次。那是一次。
娘娘心疼,勸先生:「你搬了家,也要人照料,帶著她罷。」
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凜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歷歷湧上心頭。花自飄零水自流。
4
磚塔胡同六十一號,先生與我的新居。我是歡喜的。興許這樣的獨處,可以拯救我。
先生肺病,終日咳得厲害,只能吃流食。我寫信給娘家小弟,托他去東昌坊口的咸亨酒鋪買鹽煮筍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愛的小食,寄過來,我磨碎煮進粥里。先生好一點後,我常走十里路去「稻香村」,這間南店北開的糕點鋪,自製各式南味糕點,是先生極鍾情的。先生恢復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將我的臥室作為書房,莫不是一種恩賜。
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我不再避諱。一切向好。直到,她出現。
高顴骨,短髮,皮膚黑,個子很小,標準嶺南人長相,說話不會翹舌。先生講新國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時糾正她,她便撒嬌似的說「講乜嘢(粵語,即說什麼)?」先生笑,眉山目水間的情意展延,是我從未見過的溫暖。
女孩幾乎天天造訪,先生比任何時候都快樂。他放心我不識字,日記和書信都放在臥房桌上。我於是知道,女孩叫許廣平。她給先生寫很多信,濃情蜜意溢於言表。我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
那日,女孩坐在客廳,我斟茶給她:「許姑娘,喝茶。」歲月如水人如茶,顧盼之間,雲煙四起,藏住多少曲折心思。我不過是想提醒她,誰才是這裡的女主人。無論如何,她是客。
許廣平抬眼看我,一個眼睛裡燈火閃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陽光。她太年輕了。我已年逾不惑,年華驀地在眉眼間輕輕凋謝。青春是一闋流光溢彩背後本能的張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爭鬥。可我,不戰而屈。
我默默轉身回臥房,聽聞先生說,「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太太。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贍養義務,至於愛情,我並不知。」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先生何等睿智,又如此愚鈍。我是大家閨秀,是舊式女子,不擅辭令,不懂表白。於我而言,愛是生活,是死生契闊的相依相隨,是細水長流的飲食起居。我以為,經年的忍負與犧牲或可換來先生的一抔柔情,沒承想,我的深情卻是一樁悲劇,我的愛情亦是一場徒勞。世界變了,所有人都只當我是舊中國落伍、無望的一代,誰知我曾不斷衡量與丈夫的關係,嘗試了解新世界。我終是背負著命運十字架,隨波逐流。
外面兀自歡聲笑語,許廣平說,「這是一場費厄潑賴(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即公平競爭)。」我聽不懂。恍惚間,滿世喧囂折盡。
5
「三一八慘案」讓北平風聲鶴唳。手無寸鐵的年輕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橫屍街頭。國難當頭,無以家為,哀歌響徹北平。先生沒日沒夜地撰文,煙不離手,身體每況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緝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過。」
青燈黃卷度殘生,記憶煢煢。一九三六年深秋,日本占了東三省,北平局勢緊張,山雨欲來風滿樓。許廣平寄信給我:「先生逝於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展信,淚不可遏。我一輩子流淚只有兩次,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他活著,我就還有個盼,如今,陰陽兩隔。我是將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餘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秋雨瀟瀟,把我心裡淒淒的疾風澆得濕漉漉。緣分清淺,怨不得時過境遷。
後來,日本侵華,娘娘仙逝,日子更艱難了。許廣平接濟我,懷著對失敗者的同情,到底是不屑。在她眼裡,我不過是「舊社會給魯迅痛苦的遺產」。歷史喧囂,容不下我。
家徒四壁,一日兩餐,只有湯水似的稀粥,就幾塊醬蘿蔔。我想起先生的藏書,或可換錢維持生計。先生一生,撰文不計其數,卻沒有一個字是關於我,何其悲涼。時間都在他人筆尖上,獨獨把我遺忘。
午時,數年庭院深深,門可羅雀的家裡來了客。
「我們是魯迅先生的學生,今日聽聞您意欲出售先生藏書,特來關囑您萬萬不可,魯迅遺物無價,須妥善保存。請您三思。」
「您是舊時代的人,沒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價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時代的先驅和領袖,他的遺物一定要保存!」
意氣風發的學生慷慨激昂,我推開面前寡淡的米湯,放下筷子,定定地看著他們:「你們只說先生的遺物要保存,我也是魯迅的遺物,誰來保存我呢?」倚欄愁空悵,恨三千丈,何處話淒涼。
尾聲
日本投降,北平無戰事。
時光越老,人心越淡。獨臥病榻,回望滿盤皆輸的人生,我看到牆角一隻小小的蝸牛。我們是老朋友了,紹興老家的新婚之夜,也有一隻蝸牛陪我捱過。它那麼努力地從牆底一厘一厘往上爬,像我一樣,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可我現在沒力氣了,我待先生再好,也是枉然。我們這些時代波濤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邊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種枉然。
過往的歲月教會我,人的一生中有一個字,冷,徹骨的冷。所以我會在星稀的冬夜,點一堆火,慢慢想你。想起風陵渡口初相逢,那個清癯疏淡的少年對我說,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蔡琴 和魯迅妻一比, 10年,而已 !
朱安, 文章寫得真好 !
如果從小就識字唸書, 成就可能比魯迅大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08: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官场的权术:
         一九五八年三月九日至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会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对反对个人崇拜反感。
        毛泽东讲话之后,柯庆施便在会上发言,进了一段“名言”:“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这段“名言”后来竟博得一“毛主席的好学生”之誉。
         而吊诡的是据韦力编著的《1965年以前的林彪》一书披露,现代造神运动的滥觞者林彪却早在“文革”之前,于一本《学文化辞典》中“个人崇拜”的条目旁就写下了对毛泽东这样的观感:“自我崇拜,自我迷信,崇拜自己,功为己,过为人。”
        可见大权术家林彪的确非同一般,他对毛泽东心知肚明,只是想通过迎合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个人迷信、个人专断思想,大搞领袖神化,投其所好将自己塑造成“高举”、“紧跟”的形象,从而以成为中国政坛上光耀眩目的“新星”。
        但1971年震惊中外的“9·13事件”,林彪却又把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及迷信破坏殆尽,打得几成碎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5 19: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恢复青少年劳动教育十分迫切
          大约在1984以后,渐渐学生很少参加体力劳动,内地农村中小学取消农忙假。
         1990年代以后,媒体和高层会议,把“德智体美劳”,改为“德智体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小学生比比皆是,硕士博士远离乡村。
          拜金主义甚嚣尘上,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富豪骄奢淫逸,官僚飞扬跋扈,黑恶欺压良善,社会恶性暴力隐患频发。
         我虽多次撰文呼吁,不可忽视劳动教育,物质刺激美丑颠倒是非不分,纸醉金迷群魔乱舞危机四伏,媒体充斥明星搞笑玩世不恭。
         今日得见习总讲话,重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或能推动青少年劳动教育,恢复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7: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忧思
文明的陨落与战争的余烬

策划:先知书店
文:沥泉|编:千字君、柏果

1914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先生,正在太平洋岛屿的热带雨林中考察。他向当地的一名食人族描述:“欧洲正在发生战争,每天有几万人丧生。”

食人族土著惊奇地问道:“你们怎么吃得下这么多人肉?”

当他解释欧洲人不吃人肉时,食人族惊呆了:“不吃的话杀来干什么?你们那里也太野蛮了!”

——文明社会的价值观,遭遇了辛辣的讽刺。

同样遭受嘲讽的,还有人类的乐观情绪和理性能力。

1918年11月11日,面对盟国倒戈、军队哗变、国王流亡的窘境,内外交困的德国宣布投降。1/10的世界人口卷入战争,1500万人丧生——对于“从未见识过大规模坑杀”的欧洲人而言,这的确是“万万不可想象的惨烈场面”。

事实上,此前的人们根本不相信,(欧洲)会发生什么大战。

克里斯托弗·科克尔在《大国冲突的逻辑:中美之间如何避免战争》中曾写道:从1900年代开始,就连那些最博学的学者都认为,人类已经不可能再发生规模化的战争,因为“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空前紧密;军事平衡使任何国家都不敢保证获胜;对各方而言,战争都是得不偿失的非理性行为;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摒弃暴力的阶段……”


受一战影响,大量女性进入工厂,催生了女权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整整一百年了。然而,与这场战争对人类历史、对中国的影响相比,我们的反思还远远不够。在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变数的今天,反思或许才刚刚开始。


20世纪的修昔底德陷阱
崛起的德国,挑战英国秩序
¯

2014年,《经济学人》发布专栏文章:当前这个时代,和“一战”前惊人地相似。

一战前世界文明的中心是英国,它以《大宪章》、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塑造了一套现代政治秩序,是海洋商业文明的象征。

在英国主导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下,世界进入了较为和平的几十年,经济蓬勃发展,电话,蒸汽船,火车等新技术应运而生。

然而在当时的世界,所有后发国家想要学习的,几乎都是“德国道路”:

· 德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普法战争中打败了欧洲超级大国法国,成为落后民族崛起的榜样。

· 德国以普鲁士式的集体主义为基础,以民族复兴为使命,是欧洲大陆文明的象征。

· 独立之后的德国,想尽一切办法吸收全世界的先进技术,但却压制启蒙思想,试图用权力之手控制自由市场。


《金与铁》:德意志崛起之路(理想国出品)

“德国道路”对弱国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日本和清朝,均以德国为师,伊藤博文和李鸿章,都曾被认为是本国的俾斯麦。

在欧洲,德国的迅速崛起,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了“英国秩序挑战者”的角色。

文明边缘地区的德国,向文明中心的英国发起挑战——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一再发生,在国际关系中,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从雅典和斯巴达的历史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当一个崛起的大国挑战既有的霸主时,最终几乎都会走向战争。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19世纪末的德国人,都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典型。

是韬光养晦、和平发展,还是挑战英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俾斯麦和威廉二世的态度大相径庭。

“铁血首相”俾斯麦认为,德国不应挑战当前秩序,应该在国际体系下发展。在他执政的三十年间,大力引进英美技术,发展工业,秘密推行产业政策,“德国制造”杀进各国市场,德国GDP超越了英国。

然而当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登上皇位后,就走了回头路。威廉二世迷信自己的绝对权威和实力,并以强硬的国家形象示人,四处出击挑衅。德国的强势崛起引起了欧洲的警觉,一张针对德国的包围网形成了,最终使德国陷入孤立,并一步步走向战争。


杜兰特:在有史记载的3421年中,
只有268年没有发生战争!

历史学家、《世界文明史》作者威尔·杜兰特认为:人类文明的进退,在于两种传统的拉锯战,一种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商业个人主义传统,一种是以斯巴达为代表的农业集体主义传统。因此,一战不仅是国家间的对抗,也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种传统之间的对抗。


国家,成了一台战争机器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民族主义的产物。

以赛亚·伯林说,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一种“发炎红肿”的状态,它的起因往往是创伤感、集体的耻辱感。德国人是第一批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因为他们一直处在西欧伟大复兴的边缘,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而言,这都是一种最具伤害性的体验。

德国人提供了最佳的例证:民族主义就像“压弯的树枝”,自尊心越受挫,报复性的反弹也就越强烈。充满幻想的热血青年们迫切希望为国出征,甚至为开战而举杯欢庆。当德国投入战争时,群众聚集在街头,表现出如痴如狂的热情,向出征的军队投掷鲜花。征兵处排起了长队,在狂欢中走向战场。

英国学者霍华德也这样评价当时的思潮:国家不再被认为是王室的“财产”,而成为那些献身于“自由”、“民族”、“革命”等抽象概念的威力巨大的工具。因此,大多数民众把国家看作是某种绝对“好”的化身,为了把国家争取到手,任何代价也不为高,任何牺牲也不为大。


为封锁英国,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
击沉多艘美国商船

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宗教已经让位于爱国主义宣传。在公立学校里,孩子们被灌输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不惜一切打赢战争的渴望。为战争服役成为了公民的绝对义务,逃避兵役将受到万人唾骂,并送上法庭。

民族主义,是暴力的思想;战争,是暴力的工具。当两种暴力结合时,一个怪胎诞生了,这就是军国主义:国家的使命就是打赢战争,全社会都要为战争不惜一切的牺牲,男人都要上战场,妇女和孩子要去参加劳动,私人财产可以随时被征用,企业要去生产武器。

法国将军福煦说:“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民族主义战争的时代。这种战争是疯狂的,因为它注定会把国家的一切资源都耗尽……也就把每一个人的私人利益与财产都当成了赌注。”


“重回野蛮时代”
¯

当热血青年们怀着英雄幻梦,走上憧憬中的战场上时,他们被惊呆了。

在战争的第一次冲锋中,就有6万英国人在机枪扫射中倒下。消息传回英国,一所贵族女校的老师告诉学生们:“你们未来的丈夫都沤在弗莱芒的烂泥里了。”

一线作战的官兵很少有人能活着走出战场,索姆河会战的5个月中,130万人丧生。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100多万条生命被绞杀。

1918年,死在机枪前的英军士兵

更可怕的是,年轻人不仅要去死,还死得毫无意义。

“一战”绝非什么建功立业的英雄时代,士兵不过是炮灰和草芥。几十万人的战死,甚至都不会让战线向前推进一公里,而各国战争统帅的下一个反应则是发电报给国内,再征用几十万年轻人上来。

热血没有任何价值,激昂的爱国热情到了后期只剩下恐惧和麻木。英国学者富勒这样描述战场,“生命都被当成廉价之物……世界回到了部落时代的野蛮主义境地。”

民族主义的狂热幻梦,在走上战场的那一刻就崩溃了。

这场席卷人类的巨大浩劫,在战场上并没有决出胜负,却在观念的崩溃中结束。

对无数底层士兵来说,胜败的感受并不是那么深,因为“狗娘养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对于狂热的爱国者来说,战败的耻辱都是卖国贼造成的。

沙皇俄国没挨到战争结束就亡国了。后方的军队拒绝上战场,随后发生了兵变,沙皇被废黜,布尔什维克不承认选举失败,演变成乌托邦暴力革命——苏维埃在一战的夹缝中诞生了。

接下来,奥匈、奥斯曼帝国都垮台了。德国扛到了最后,基尔港的水兵起义演变全国的大动乱,威廉二世被迫流亡海外,德意志帝国变成了共和国,一个名为阿道夫·希特勒的下士痛哭流涕。


一战中遭受的屈辱,造就了希特勒的第三帝国


一战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

▍文明的大毁灭

一战之前的150多年,欧洲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中,在哲学、科学、经济、艺术等领域,都达到了在人类文明的高峰。

而当战争结束时,这个当时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沦为一片废墟,四年战争造成三千多万人的死伤,毁灭了四个古老王朝。欧洲经济全面衰落,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蔓延,一百多年来欧洲全面支配全世界的时代结束了。

这就是民族主义的惨痛教训,欧洲要为他的愚蠢和残暴付出代价。

▍乐观主义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

整个十九世纪,西方人活在对理性主义的乐观想象中,深信人性是善良的,认为科学、技术和工业会引领人类的前进,让人类走出贫穷和愚昧。

然而,这种幻觉伴随着一战被打碎了。一战证明:人性中的恶无穷无尽,当正确的观念无法普及时,科学和工业会成为杀人的工具,先进的生产力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恶。


“技术带来文明”的悖论:
毒气和机枪大幅提高了杀伤效率

▍贵族阶层的消亡

在欧洲,贵族有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传统。然而,一战中,贵族大规模死在战场上。伊顿公学的校园内,至今留有一块一战纪念碑,5650人参军服役,2624人伤亡。

一个充满文化教养和社会担当的阶层瓦解了,世界回到了大众的时代,民粹的时代。民粹的崛起,为更大的世界灾难埋下隐患。

▍乌托邦思潮的兴起

一战带来的贫困和动乱,导致了大量民众和知识分子接受左翼思想。乌托邦主义迅速兴起,并最终从欧洲蔓延到远东。

▍塑造了二十世纪的格局

在欧洲的衰落中,世界重新分为三大阵营。

第一阵营是自由主义的美国、英国。未受战火蹂躏的美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第二阵营是民族主义的德国,他们在二十多年后再次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并败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才宣告了民族主义在西方的彻底瓦解。

第三阵营是代表乌托邦主义的苏联。一战之后,苏联开始崛起,二战之后,成为和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乌托邦主义遭受挫折,却至今并未终结。


20世纪的先知——哈耶克和米塞斯,都参与了一战。


中国学习西方的时机非常不幸
¯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一个惊人的巧合:

大战爆发一年后的1915年,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高举“民主与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大战结束一年后的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北洋政府在凡尔赛所受的屈辱,引爆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从此救亡压倒启蒙,中国堕入了暴力革命的深渊。

对此,著名学者冯克利先生认为:1911年清王朝覆灭,中国第一次彻底打开国门,而此时的西方文明恰好陷入混乱:民族主义猖獗,乌托邦主义盛行,就连艺术审美都非常劣质。因此,我们学习西方的时机非常不幸。

也就是说,中国真正“开眼看世界”时,能接触的,几乎都是令西方文明陷入危机的两样东西:民族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这两种观念的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政治,都受这两种观念支配。

一直推崇欧美的梁启超,写下了《欧游心影录》。他的观点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左转:一战标志着欧洲自由主义的死亡,从此整个世界就要走上乌托邦主义之路。

杨奎松在《革命》系列中写到:正是在1920年代初,陈独秀等启蒙人士从原来的温和立场转向了激进的暴力革命;而闻一多、梁实秋等留学生代表,在海外饱受种族主义歧视,也因此仇恨西方、爆发爱国情绪。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绝版】
第一本深度解读五四思潮的专著

“五四”的爆发,让“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变成了“爱国与进步”。秦晖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个时代中国“救亡”与对外学习、自我改造(所谓“启蒙”)事实上一直是并行的。

所谓“救亡压倒启蒙”,如前所述,其实指的是启蒙的学习对象由学欧美变成了学苏俄……“救亡压倒启蒙”实际上指的是民族主义压倒自由主义,并帮助了乌托邦暴力革命的崛起。”

放宽历史的视野,才能突破认知的盲区;理清历史的脉络,有助看清未来的走向。

“一战”结束已经一百年了,一战的三大产物——自由主义的美国、乌托邦主义的苏联、民族主义的纳粹德国,奠定了20世纪的历史基调,并影响至今。

一百年过去了,历史见证了纳粹的覆灭,见证了苏东的巨变。作为战争的余烬,各种形式的极权主义陆续灰飞烟灭。世界秩序似乎形成了一个以英美为中心,向外围辐射的大趋势。一百年后的今天,遭遇新的挑战的世界秩序,又将何去何从?

一百年前,中国人觉醒图变,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与文明。然而,不幸的是,中国没有拥抱到文明之花,却俘获了西方文明废墟上的残砖断瓦,并长期陷入激进主义的泥潭。

从晚清大变局到现代中国,中国遭遇了诸多不幸。历史学家袁伟时先生曾追问:“大灾难为何没有带来大觉醒?文明为何总是迟到?”这一追问,应成为我们百年忧思的起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十九世纪,西方人活在对理性主义的乐观想象中,深信人性是善良的,认为科学、技术和工业会引领人类的前进,让人类走出贫穷和愚昧。

然而,这种幻觉伴随着一战被打碎了。一战证明:人性中的恶无穷无尽,当正确的观念无法普及时,科学和工业会成为杀人的工具,先进的生产力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07: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死我活的市场竞争制造灾难,分工互助的合作创造美好未来:
[黎鸿]现在开始向社会价值投资的方向发展,进入到义利并举的情怀经济时代,就是资本文明的4.0阶段。资本文明1.0到3.0的共同点是认为义利之间是零和关系,一方多一点另一方就少一点,而我们认为义利是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社会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是义利从零和到共赢。
[秦巴雁]我文革思考1988撰文《人之两重性初探》提出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产方式,劳动生存方式互助友爱团结产生人性,人之间企业之间互利共赢;动物生存方式残杀掠夺寄生产生兽性,人之间企业之间对立排他。
zili: 培养青少年主人翁的劳动观念、能力和习惯是教育中心任务(略)
eatme: 不要灌输错误的观念给善良的学生,他们毕业后面对的是虎狼世界。
zili:是的,我们必须面对虎狼并战胜之,但绝不是自己也要去做更威猛的虎狼,而是团结善良的愿意做主人翁的劳动者 而不是做驯服劳动工具,具有善良愿望和钢铁意志,团结起来为了民主自由博爱的大同世界,凭借智慧和勇敢战胜虎狼从而摆脱动物世界走向人类的幸福未来。 http://bbs.cnhan.com/thread-20279246-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海外教育基金会-国内事务组 ( 京ICP备10026904号

GMT+8, 2024-4-19 03:41 , Processed in 0.0623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